中国电信业的改革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电信业在全业务经营模式下的公平竞争机制和以公平的方式向各个运营商提供电信资源。 备受关注的第三次电信重组终于启动,这意味着中国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式进入了全业务运营的时代。与前两次重组相比,这次重组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意义?就这些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电信专家、中国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王春晖博士。
两次重组未形成有效竞争
记者:我们知道,在此之前,电信业已有两次重组,为什么还要进行第三次重组呢?
王春晖:事实上,中国电信业经过政企分开、引入竞争以及两次重组,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两大固网电信运营商在业务和区域上基本彼此独立,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国联通根本无力与中国移动抗衡,无法形成有效竞争。
目前,固网运营商领地逐渐被移动运营商侵蚀,固网用户增长缓慢,移动网络对于固网的替代性增强,分业运营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仅从2006年四大运营商的中期财报中可以看出:中国移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增长25.5%;中国联通28亿元,增长20.2%。两大固网运营商分别是中国电信140.8亿元、中国网通70.9亿元,同期分别下降4.2%和7.7%。
电信市场移动一家独大
记者:从以上数据看,中国移动净利润已经超过电信、联通、网通净利润之和,形成移动“一家独大”局面,市场结构已经完全失衡,这方面的情况请您介绍一下?
王春晖:电信市场确实形成了移动“一家独大”、其他企业均无力与其竞争的局面。特别是中国移动的直接竞争对手中国联通的净利润尚不及中国移动净利润的1/10,根本无法与其抗衡,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已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已经完全失衡。
从市场规模上看,截至2007年9月,中国固网电话用户为2.29亿户,而中国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到3.65亿户,固网与移动用户差距达到了1.37亿户。
如果中国的电信市场仍然允许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继续延续下去,那么中国电信市场必将重回垄断时代,中国电信业多年来破除垄断的改革将付之东流。
记者:您认为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春晖:我认为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直接原因完全是由于电信业的分业经营导致的。
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看,电信业的分业经营模式不仅违背了技术进步趋势,更造成了电信企业发展的不均衡,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要求。而电信企业的全业务运营则是促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基础性条件,也是适应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仅几家国企经营不会形成竞争
记者:电信业在全业务经营模式下如何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和产权结构多元化?
王春晖: 在中国谈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一个不能回避的矛盾就是基础电信业的产权结构问题。 我认为,只有建立基础电信业的多元投资主体,才会解决上述矛盾。
首先,由于多方出资,新增投资或技术(主要是外资和非公有资本),有利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增加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其次,由于多方出资,董事会的成分多样化,从而政府的行政干预就会减少,董事会的独立性就会扩大;再次,由于多元的投资主体,各个投资主体都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因此,便于公司扩展业务和开拓市场。可以想象,一个国家的电信市场仅由几家国有独资的电信公司经营,那将是一个没有实质性竞争对手和缺失有效竞争的市场。
我认为,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研究国家如何对国有电信公司的重组和如何对国有电信公司进行拆分的问题了,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电信业在全业务经营模式下的公平竞争机制和以公平的方式向各个运营商提供电信资源,特别是应当重点研究如何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形成有效竞争的问题。
以上问题不解决,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就不能深入,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据法制日报)
江南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