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主办全国首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论坛 |
|
 |
|
本报主办全国首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论坛 |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www.cs.com.cn/ | 点击数:1018 | 更新时间:2005-5-30 | 文章录入:admin5 ] |
试点朝着积极方向推进 专家呼吁尽快稳定市场稳定
记者 闻召林 夏丽华 北京报道
近200人的论坛会场座无虚席,四家试点公司保荐人同场论道,会上会下热烈互动。日前,由本报主办的“全国首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论坛”人气爆棚。与会专家强调,改革试点正朝着积极的方向推进,当务之急是稳定市场、稳定指数,并消除改革的不确定性,化解市场对扩容的担心和恐惧。
本报社长兼总编辑陈乃进在致辞中表示,首期四家试点公司的情况表明,改革试点正在朝着积极的方向推进。中国证券报始终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倡导者与推动者。现在改革试点启动了,尽管改革推进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改革不会停步,只要坚信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措施是得当的,就一定会得到市场各方理解和支持,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主题发言中表示,股权分置改革能够起步的、最早的、现实的时机就是最好的时机。现在市场上散布的恐慌情绪是完全错误的。他强调,在改革进程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首先是稳定市场,稳定指数;其次,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不同企业折让程度等理解的不确定性;第三,化解现在市场对扩容的担心和恐惧。就此他建议:优先选择大盘指标股进行试点;把重点从锁定减持时间,转移到所有的非流通股东承诺减持的价格;要有连续出价机制;敦促公众投资者投票、提升投票率,以保证改革的合法性;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股权分置改革,禁止不搞股权分置改革的企业进行再融资,限制非流通股的场外转让;要有改革配套措施,如鼓励大型蓝筹企业有稳定的分红派息政策,扩大QFII的进入等;组织平准资金或者一些长线资金入市;考虑分类表决试点的替补办法,比如认股权证或更加市场化的办法。
上海睿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强调,对证监会没有备好配套措施就匆忙推出改革试点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投资者对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现在是要为股权分置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改革如果成功,可能最重要的不在于方案本身如何,而是在于股市是否能够止跌回升。他同时强调,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流通股股东谈论如何补偿时要明白,大股东也有自己的底线。
作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亲历者,四家保荐机构的有关负责人分别总结了各自的体会。
华欧国际证券副总经理贺智华说,事实上,没有一家公司对价的测算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公司。最近,三一重工大股东做了方案调整,总体来看是朝着更加尊重投资者的角度改变的。接下来只有三个交易日公司就要停牌,进行股东大会,这次会议组织难度更大,而且可能有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现在还难以预估,所以正在准备更多应急预案。
西南证券收购兼并部副总经理李阳认为,清华同方采用以估值为基础的交易价差法,首先考虑的是非流通股东的支付能力;其次是市场预期及流通股股东的接受程度,即方案的可通过性;第三,坚持方案实施后,两类股东的价值都有所提升;第四,解决股权分置后,清华控股保持控股,对清华同方比较有利;第五,针对企业股权结构、财务状况和经营所处的阶段,量体裁衣,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方案。清华同方的特点是高市盈率和股东结构分散,必须让更多的投资者决定方案最后的结果。
国信证券投行部业务总经理林郁松介绍了紫江企业方案设置中的几个细节问题。他说,紫江方案主动扩大了控股股东的承诺,一方面是紫江集团股权相对偏低,不会放弃自己的控股权;另一方面,大股东也希望在出售价格承诺上表明信心和决心。
国泰君安证券企业融资总部董事总经理赵玉华说,对价必须使得非流通股股东跟流通股股东都能够有一个底线,要形成一个均衡的价格。流通股股东的底线是市值不受损失,非流通股股东的底线相对来讲比较模糊,特别是作为一个国有股的股东取向比较多元化,不像流通股这么明确。他建议,今后还可以有更加市场化的方案,比如权证,询价机制得到支付的对价,通过询价和解决股权分置结合起来。
来自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信托公司的近150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到会听取了代表们的讨论。(中证网) |
|
上一篇文章:解决股权分置无需停发新股
下一篇文章: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