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武孝武
此次股权划拨完成后,上药集团可能再次启动整体上市
上海国资整合潮已经蔓延至医药资产领域。
6月下旬,上海市国资委将其所属上药集团60%股权无偿划拨至上实集团旗下。这部分股权原由上海华谊集团与上海工业投资公司持有,双方各占30%。
此前,上实集团旗下已有一家医药类上市公司上实医药。上药集团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即上海医药与中西药业。接收上药集团后,上实集团旗下的医药类上市公司也变为3家。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表明,上海有意以上实集团为平台整合上海的医药类国资,打造一个医药旗舰企业。
华源-华润-上实
此次划拨后,最为外界所关注的问题是仍由华润集团持有的上药集团40%股权将何去何从。
上药集团的前身是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1996年由上海市医药管理局所属企业改制组建而成。1997年,上药集团组建成立,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与上海华谊集团分别持股50%。2002年,华源集团出资11亿元,分别收购了上药集团两家股东持有的上药集团20%股权,一举拿下上药集团40%股权,成为其大股东。
“虽然从股权比例看,华源集团处于大股东地位,但由于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与上海华谊集团都是上海市属国有独资企业,所以上药集团的实际控制权始终在上海方面。”兴业证券分析师王告诉《上海国资》。
而且,华源集团在收购上药集团时承诺的11亿元出资并未完全到位。在拿下40%股权后,华源集团只支付了3亿元。2005年,华源集团资金链断裂,遭遇银行联合逼债,其所持有的上药集团40%股权因此被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几家上海银行冻结。
华润集团重组华源集团后,华源集团所持股权也同时转由华润集团持有。起初,华润曾经提出过一个庞大的重整上药集团的计划。由上海市在南汇区划一块地,华润集团出资100亿元,建设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将上海的医药企业尽数迁入,华润方面则将上药集团打造为其医药资产的整合平台。但华润的投资最后并未落实。
此外,华润集团还曾多次努力,试图实际控制上药集团。华润集团曾提出要求,希望上海方面能够解冻股权并定向拍卖给华润集团,向上药集团派出高管,同时增持上药集团股权。但这些要求均被拒绝。
由于双方在关键的债务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终至华润集团实际控制上药集团的意图落空。对此,双方说法不同。一种分析认为原因在于上海不肯让出上药集团的实际控制权,而上海方面的消息则认为是因为华润集团不肯如约偿还欠款。
有消息称,华润集团已与上海市国资委达成一致,华润集团同意拍卖这部分股权,并承诺不参与竞拍。这就是说,华润集团彻底退出上药集团已成定局。而上海市国资委则将指定企业参与竞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最有可能被指定参与竞拍的企业会是上实集团。
上实操刀
“上药集团的股权虽然屡经变迁,但上药集团的资产质量很好,这也是华润与上海争夺上药集团的实际控制权的主要原因。”天相投资分析师周浩告诉《上海国资》。
上药集团原有400余家工业企业,2004年,上药集团对这些企业进行整合梳理,最后形成了5大事业部。这一过程目前仍未结束,尚有多家子公司等待注销和转让。业内人士估计,整合后上药集团将会保留72家企业。同时,上药集团还在增持所属优质企业的股权,以增加盈利点。2007年,上药集团总收入232亿元,在全国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三,在医药商业领域排名第二。
上实集团是上海海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上实集团管理层曾对外表示,有意将上实医药打造为全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之一。
上实集团旗下的医药类资产集中在上市公司上实医药之下,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子公司上海医疗器械及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公司盈利水平良好。此前,上实医药还收购了广东天普生化医药公司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而广东天普是目前国内生产人尿蛋白制品最多的厂家之一。
2007年5月,上实医药增发募资,上实集团将所持正大青春宝、杭州胡庆余堂、厦门中药厂、辽宁好护士等5家企业的股权注入。这次注资可望在最近的9月完成,完成后上实医药的资产规模将增加约一倍。
在上海市国资委今年初公布的24家企业主业目录中,并没有涉及到上实集团,也没有一家集团将医药列为主业,只有华谊集团将生物医药列为“培育业务”,并于6月中旬开工建设一个医药产业基地。
上海国资所属另一大医药企业第一医药,目前处在百联集团旗下。但百联集团的主业是商贸流通,第一医药的定位也是医药商品流通。
业内人士分析,华谊集团的主业是化工,医药资产注重工业,而百联集团则只有商业,因此都无法成为上海国资医药资产整合的平台。而上实医药则两者兼有,因此更适合承担这个任务。
接手上药集团60%股权后,若上实集团能再在拍卖中拿下现由华源集团持有的40%股权,则上药集团将变为上实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实集团所拥有的医药类资产就已经足够打造一艘豪华的航母了。
因此,周浩认为:“此次划拨表明,上海已确定以上实集团为医药资产整合平台,打造出一个上海本地的医药航母。”
上市公司如何定位
得到上药集团后,上实集团旗下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3个,因此,如何对3家上市公司进行整合就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所在。
上药集团虽然从2004年开始进行整合重组,但这个过程迄今并未完成。因此,在集团所属资产中,2家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率并不高。在上药集团2007年232亿元的收入中,2家上市公司的贡献只有40亿元,所占比例仅约1/6。
3家上市公司中,上实医药是上实集团医药资产整合的主要平台,而中西药业的股本最小,上海医药则兼有医药商业和医药工业。
最简单的整合方式,莫过于上实集团将其所持股权注入上实医药。不过,接受《上海国资》采访的分析师均认为,因为上药集团规模庞大,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不大。而且,就上实集团的层面而言,将一个整合尚未完成的上药集团注入上实医药,对上实医药的发展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周浩认为,现在最有可能出现的整合方案是,上海医药定位为医药商业资产整合平台,而其工业资产则可能被剥离出来,注入到上实医药,形成分工协作的格局,避免相互竞争。
而中西药业的资产规模很小,部分资产已经变现,盈利能力一般,所以被吸收整合的可能性不大。但其历史债务已经在股改中解决,借壳成本较低,因此卖壳概率较高。
王认为,中西药业卖壳的可能性不高。“目前的3家上市公司各有所长,可以差别定位,中西药业并不是非卖不可。上实医药偏重于投资,上海医药的定位是医药商业龙头,那么中西药业则可以扮演医药工业资产整合平台的角色。”
但是,无论未来的整合方案如何,上药集团的内部整合都将加速。
此前,上药集团曾两度传出整体上市的传闻,但最终都无果而终。一次是在华源集团入主后,曾表示将会在2005年实现上药集团整体上市;另一次是在2007年,华润欲实际控制上药集团而不得,因此曾有过推动整体上市的方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股权划拨完成后,上药集团可能再次启动整体上市。
上实集团一位高管对《上海国资》表示,接收股权后,目前尚处在尽职调查阶段,集团还未最后确定整合方案,而尽职调查预计至少要两个月。
金融界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