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PI涨10%缘于油电调价专家称传导作用有限 |
|
 |
|
PPI涨10%缘于油电调价专家称传导作用有限 |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80812/020000086256.shtml | 点击数:628 | 更新时间:2008-8-12 | 文章录入:admin2 ] |
汪时锋
上月,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打破了12年来的最高纪录。不过迎接该记录的不是掌声和鲜花,而是对成本重压下企业利润的持续担忧。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的PPI为10%,是1996年10月开始公布PPI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4%。 按照国家统计局日程,今日将公布7月份CPI数据。
对CPI传导作用有限
为纠正国内的资源价格扭曲问题并缓解石油和电力企业的困难,中国在6月下旬CPI回调时曾提高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上述调整措施的效果在7月份逐步显示。其中,原油出厂价格在7月份同比上涨41.2%,增幅最为显著。 雷曼兄弟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孙明春在昨日发布的报告中表示,PPI通胀猛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6月底7月初燃料和电力管制价格的上调,这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食品价格下跌帮助降低了PPI中消费品部分的通胀。 也许是要消除市场对于PPI高达10%的恐惧,国家统计局罕见地在发布PPI数据的同时,配发了一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所撰写的评论。在随后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张立群表示,他仍然坚持文中的观点,即认为此次PPI涨幅提高,不是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也不会很快向CPI传导。 张立群认为,与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由于总需求过快扩张引起了全面的供不应求、进而引起PPI涨幅提高的状况不同,本轮PPI的增长是结构性的供求缺口引起的PPI涨幅提高,其根本原因是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按照这一判断,张立群分析认为,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同总需求扩张过快带来的全面通胀不同。因为资源供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需要通过整个加工制造业体系逐步传导,价格上涨的传导是不断衰减的。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其他经济学家的认同。在他们看来,除了传导路径不同外,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也是导致PPI难以向下传递的原因。 申银万国高级经济学家李慧勇对记者表示,由于目前消费品仍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PPI上涨1个百分点,大概只能拉动当期非食品价格上涨0.13个百分点。因此,PPI上涨对CPI的影响主要在心理层面。而且PPI上涨并不能改变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导致的CPI总体回落的局面。 事实上,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来看,同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同消费相关的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通道已经在速度上出现了显著分离。7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1.7%,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还低于CPI的涨幅。 甚至从过去10年的数据观察,孙明春表示,生产资料价格经历了明显的周期,而生活资料价格仍然相对平稳。只要中国消费品相关制造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就很难将上涨的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针对资源供求矛盾带来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张立群表示,治理此类价格上涨既要注意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对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他看来,既要通过财税和金融方面的措施,为企业改造升级、加强管理、创新技术、消化成本增加因素、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深化相应的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完善企业发展的内在制度和机制。
等待油价下滑仍需时间
对于企业而言,PPI上涨的压力则可能是致命的。 如果有企业需要在7月购买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类和化工原料类产品,它们将不得不接受其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1%、26.9%、2.5%和9.0%的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是,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只有20.9%。 利好消息在于,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从每桶140美元的高位线上大幅下挫至113美元左右,使企业看到了成本回稳的一线曙光。但问题在于,油价是否会真正回稳,接受政府管控油价的国内企业又将在何时享受油价下滑的片刻轻松。 “原油价格实在是扑朔迷离,”一位石油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原油价格存在惯性下跌的可能,但进一步深度下跌的可能性则比较小,目前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在110美元左右得到支撑。” 他分析说,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美元价格上升、能源需求的减缓、对冲基金在最近大规模的平仓都是迫使油价下挫的原因,从国际上主要对冲基金的持仓情况来看,在7月29日出现了自今年3月份以来首次净空市场的状态,在美国国会立法加强对大宗商品炒作的监管后,游资还在不断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撤出。该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近期可以紧盯110美元和100美元两个支撑位。 “即便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在近期大幅回调,中国国内的原油价格还将持续地低于国际水平,所以回复正常化还需以时间,也将继续提升PPI,”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昨日表示,“在我们看来,其他原材料价格到顶将会帮助PPI达到顶峰。”
相关
微利时代 企业慎言涨价 惠正一 PPI与CPI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中下游企业“跟风”涨价何其难也。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7月份PPI的数据为10%,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同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刊文指出,此次PPI涨幅提高,不是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也不会很快向CPI传导。 此时,企业有两个选择,涨价——将成本压力向消费者传导;或者,不涨价——将压力扛下来。 尼尔森公司客户服务副总监范奕瑾表示,企业是否可能顺利涨价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自身所处的品类,第二是在所处的品类中是否属于强势品牌,此外还需要对消费者对价格调整的反应有一个心理预期。根据尼尔森的调查,面对生活成本上涨,人们首选的削减项目是一些非基础消费,例如娱乐活动、外出就餐、服装等。基于这一逻辑,在高成本的重压下,一些行业不得不选择咬牙挺住。服装、汽车不幸便在此行列。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衣着类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明显低于同期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0%的幅度。这意味着尽管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但在惨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下,服装企业难于大幅涨价,不少企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利润日益变薄。 无独有偶,在PPI指数创12年最高纪录之际,汽车行业却不敢轻言涨价,各路车企不得不咬牙承担成本上升以及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 相比之下,食品日化类快消企业境遇稍好。然而,尽管消费者多少能接受这些行业的涨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企业便能随意涨价。其实企业涨价也是一门艺术。 范奕瑾指出涨价不外乎三种方式,直接提高终端售价,改变规格或替换成分,再或者便是推出新产品。在快消领域,企业们将这三种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必胜客、麦当劳等连锁餐饮巨头先后提价,可口可乐则选择全国换装,330毫升包装替换原先355毫升包装。在加入环保元素的同时,可口可乐新包装尽管容量缩小但售价不变。 个人护理产品企业则往往选择消费升级带动整体品牌的价格上升。例如玉兰油推出“焦点皙白”,旁氏高唱“无瑕透白”。力士叫卖“焕然新生”,潘婷大举“时光修复”。在这些繁复新概念背后,都暗藏两个字:“提价”。 除了提价方式多样,提价幅度考究外,提价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可口可乐前副总裁、蒙牛公司顾问,恒安集团独立董事朱正中表示,企业提价需要考虑经销商的返利以及涨价后价格的稳定性。否则在涨价期间,竞争对手很容易通过向经销商大量铺货等手段来制造麻烦。这意味着在PPI一路攀升背景下,侥幸能够提价的企业也需要一定内功才能成功提价。 第一财经日报 |
|
上一篇文章:中国对部分个体经营者实行收费优惠政策
下一篇文章:沪深股市连续“跳水”政策救市呼声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