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中国制造业出路:由产蛋到产鸡         
中国制造业出路:由产蛋到产鸡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5-16/000003653173.html | 点击数:881 | 更新时间:2008-5-19 | 文章录入:admin6 ]

    周放生 张应语

  母鸡鸡蛋一勺烩。有人会说,从未听说过这样的烹饪方式。这是一种比喻。是指制造业企业先生产产品(鸡蛋),进而生产制造产品的装备(母鸡)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母鸡鸡蛋一勺烩”。

  笔者最近到天津钢管集团(原天津无缝钢管厂,俗称“大无缝”)进行调研,发现他们已经实现了由制造产品(鸡蛋)到制造装备(母鸡)的跨越,不仅能够生产一流的产品,而且装备制造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既能制造产品,又能制造装备的生产模式称之为既“下蛋”又产“母鸡”。

  一般而言,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是个惯例。比如,我们所说的生产“母鸡”的企业和生产“鸡蛋”的企业,都各自有自己确定的产品。比如,我国传统生产资料制造企业,如汽车厂造车,钢铁厂产钢,我们将这类企业称之为“产蛋”的企业。还有一类制造企业,如机床厂产机床,重型机器厂造装备。我们将这类企业称之为生产“母机(母鸡)”的企业。

  这两类企业分工明确。“产蛋”企业专注产蛋,造“母机”的企业专注造机。国际上制造企业也是同样的。但中国企业的实践,市场的需求,使传统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指出,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我国每年8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目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这就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现状:只会产“蛋”,不会产“鸡”。

  只会产“蛋”,不会产“鸡”

  有人说,如果想看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装备,不必出国,到国内一些厂家一看便知。甚至许多国外大公司总裁看后也感叹地说,比我们的装备棒多了。笔者去过一家工程机械厂,看到在普通的厂房里(按要求应放在恒温车间里)并排安装着两台同一规格的高档数控镗床,其中一台在生产,一台未使用。笔者问为什么要进口两台同样的机床?厂长告诉我,有一台是备份,万一那一台坏了会影响生产。要知道进口一台这样的机床需上百万元!殊不知,此时这个企业已资不抵债,处于最困难的时候。现在,很多产业的制造装备已经足够现代化了,我们已经基本上学会了用买来的现代化装备生产一流的产品了。

  只会“下蛋”,不会产“母鸡”,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复引进、不断引进。“八五”、“九五”期间,国家所需要的大量高浓度磷肥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为了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国家决定建设五大磷肥厂。于是,五大磷肥厂“重复引进”十五条堪称世界一流的生产装备。在购买了现代化的装备后,几年之后面临的问题必然是装备的更新换代,于是随之而来的购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五大磷肥厂除了贵州宏福之外,都面临“不断引进”的问题,有些企业甚至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陷入困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的制造业何以能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跨越从产“蛋”到产“鸡”的过程

  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研究表明: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但它在中国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中国的制造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但从结构上分析仍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从事着一些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制造。中国的市场如此大,我们不可能永远做低端。中国制造业必须突破由制造产品到制造装备的瓶颈。

  其实,关于实现由“下蛋”到产“母鸡”的转变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市场换技术”就是一个重要政策。例如,在“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引导下,依托长江三峡工程,国内水电设备制造业从只能设计生产50万千瓦水电机组,到一跃能基本国产化制造70万千瓦特大型水电机组。中国用了五六年时间,跨越了与国外30年的差距。再例如,铁道部在引进动车机组时提出了“三个必须”:一是外方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二是价格必须优惠;三是必须使用中国的品牌。现在高速列车的全球四大生产商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等已纷纷向中国的同行业转让了关键生产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机车装备制造水平。用“市场换技术”成功的产业不多,前提一是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二是能做到统一决策。大多数产业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市场让出了,技术却没得到。

  因此,我们想出“市场换技术”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可以解决由制造产品到制造装备的办法?以“大无缝”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尝试另一种方式,但问题却不那么简单。
  
第一财经日报

上一篇文章:北方10省区原奶收购价暴跌东北部分企业开始拒收
下一篇文章:煤化工成本优势可能受挑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中国奢侈品规模将首超日本…[1007]
· 11月社会用电增幅大幅下…[607]
· 制造业仍是中国的优势[107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