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讯:世界经济论坛近期公布的《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13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2007年中国竞争力指数居全球第34位,比2006年上升一位。报告指出,中国的竞争力优势在于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宏观经济稳定,以及高储蓄率和低通胀率等。中国应尽快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加强高等教育与培训、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全球竞争力。
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为4.57,排名由2006年的第35位上升至第34位,虽然只上升一位,但综合来看,中国已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而且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2007年,中国竞争力分类指数均居全球前50位。中国的竞争力优势在于拥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稳定的宏观经济、低债务、低通货膨胀率和高储蓄率也都是中国的竞争力强项。此外,中国在许多创新领域进步明显,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多。从竞争力的3个分类指数来看,基本要求指数为4.80,排名第44位;提高效率指数为4.26,排名第45位;创新与成熟度因素指数为3.89,排名第50位。
从12个大类指标来看,中国具有优势的是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稳定度和创新指标。其中,中国的市场规模排名最靠前,得分为6.80,仅低于排名首位的美国(6.83),列全球第2位;宏观经济稳定度得分为6.03,排名第7位;创新指标得分虽仅为3.60,但全球排名38位。排名比较居中的指标有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效率、商业成熟度、商品市场效率和健康与基础教育,得分分别为3.97、4.40、4.18、4.26和5.49,排名分别为52、55、57、58和61位。差距较大的是科技准备度、制度、高等教育与培训和金融市场成熟度。其中,科技准备度、制度、高等教育与培训这三个指标分别为3.00、3.71和3.77,排名分别为73、77和78位;排名最靠后的指标是金融市场成熟度,得分为3.35,在参加比较的13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18位。
从分类指数来看,中国排名上升的是提高效率指数,2007年比2006年上升了3位,而基本要求和创新与成熟度因素则分别下降了2位和5位。从大类指标来看,排名上升的指标有4个,为健康与基础教育、商品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排名分别上升24、2、1和1位;排名持平的指标有3个,为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和创新;排名下降的有5个,为制度、宏观经济稳定度、高等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效率和科技准备度,分别下降2、4、4、1和4位。
与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中国的竞争力指数得分比美国(5.67)低19%。从3个分类指数来看,基本要求指数是美国(5.41)的89%,差距最小;其次是提高效率指数,是美国(5.77)的80%;差距最大的是创新与成熟度指数,中国得分是美国(5.68)的68%。从各大类指标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度指标要远远高于美国。2007年受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美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度指标仅为4.85,全球排名第75位,而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度得分是美国的1.26倍。中国的市场规模指标与美国非常接近,是美国的99.6%;差距较小的还有健康与基础教育、商品市场效率、制度、劳动力市场效率和商业成熟度指标,其得分都在美国的70%以上。与美国差距较大的指标有金融市场成熟度、基础设施、创新和高等教育与培训指标,得分为美国的59%至66%。科技准备度指标与美国差距最大,得分仅为美国的55%。
报告认为,尽管全球经济现在仍然保持稳定增长,但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对全球投资者信心造成了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动荡、油价屡创新高等因素使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保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报告建议:加快金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加强高等教育与培训,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快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近30年来,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对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进行详尽评估。从1979年开始,每年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综合运用“硬”数据(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与“软”数据(调查问卷答案)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测算各经济体的竞争力水平、评价世界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决定性因素。2007年的评价体系中,“硬”指标所占比重约为31%,调查问卷结果约占69%。报告还针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弱点进行阐述,对于各国的经济改革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众多,其分类体系较为复杂,除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投资之外,还包括教育培训、技术发展、宏观经济稳定度、政府有效管理、运作良好的机构等方面。2007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指标体系包括3个分类指数,即基本要求、提高效率和创新与成熟度因素,具体又可分为12个大类指标、126个小类指标。
记者 杨红军 中国财经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