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行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的通知》近期将颁布的消息,又在业界引起一股关于汽车产能过剩的讨论。根据此通知,国家将不再新批中外合资乘用车企业、提高扩建项目的门槛等。此论的根据是有关部门去年底的统计数字,汽车业产能约800万辆,产大于销200万辆。如果投资不加以控制,2010年国内汽车产能将超过1600万辆,其中600万辆产能放空。
但有关数据又显示,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6年汽车总需求645万辆,增长11%。今年前4个月已累计产销汽车247.18万辆和240.67万辆,同比增长33.08%和33.48%。按此增长比例,今年的销量将达到740万辆。即使将两种预测折中,今年的产销也将有700万辆左右。所以“产大于销200万辆”的说法显然不适用今年的市场发展,况且先不论其中的无效产能部分。从这个层面上说,加上今年即将投产的新产能,产能放空的说法也不能完全站得住脚;更何况对高速增长的国内汽车业而言,产能适量放空也是必要之举。
从以上的对比数据看,“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的观点就需要重新正确地对待。此前这种说法曾颇受质疑。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生产汽车,共有百余家整车生产企业,全国2/3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上述所提到的闲置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过去两三年内形成的。由于汽车产业能够增加GDP、税收、就业等经济指标,一些地方就不顾一切通过上项目来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根本不去考虑有没有合适的产品与市场空间,导致产能空置。另外,一些企业为了炒作的需要,往往空言今后几年的产能规划,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辆的宏大目标,让人头晕目眩,也造成了产能极度过剩的感觉。应该说,闲置的产能和口头上的产能片面夸大了行业的过热程度。
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洗牌还远远没有结束,后来者绝对不会轻易满足现有的市场划分!比如日本丰田掌门人稻叶良希望2010年前在中国的轿车年销售量达到1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0%,并希望能借此超过通用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为此,丰田准备到2010年时在我国开设1000家经销网点。而去年一年,丰田的销量仅有18万辆左右。如此计算,仅丰田一家在我国的产能就得增加近100万辆。再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自主品牌汽车占60%的要求,一些有实力的国内汽车企业只能而且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产能。如果一味地限制扩产,就会产生政策上的对撞现象;一旦解决不了“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的实际状况,更会带来产品竞争的不充分,扭曲市场的正常发展。
因此,有关部门在强调产能过剩、限制扩产和新建项目的同时,有必要彻底清查一下到底有多少无效产能,该撤的撤,该转的转,该并的并,为真正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挪出发展空间,促进汽车市场的良性发展。(侯小军)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