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钢铁市场行情开始全面反弹,饱受困扰的钢铁上游行业——国内焦炭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山西多家焦炭企业联合提出每吨焦炭涨价40元获成功,山东、河北等地焦化企业也纷纷提价20-40元/吨,出口最高价格达到140美元/吨左右,呈现小幅上涨趋势。焦炭市场的回暖,无疑让经受行业寒冬的中国焦炭企业暂时舒了一口气。
日前,(中国)北方焦炭联合体2006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部门及联合体成员单位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联合体在会上推出了“中国北方焦炭联合体全国独立焦化企业产能排序”,旨在通过科学分析和整理我国焦化产业经济发展动态和行业运行数据,为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更好的企业决策依据。与会代表还分析了今年二季度及全年焦炭市场的变化趋势。
“当前我国焦化行业正处于经济运行的谷底阶段,尽管现在说‘焦化行业的春天’还为时尚早,但可以预计,焦化行业即将摆脱全行业亏损的最困难时期,整个行业由此可能进入缓慢复苏阶段。”中煤焦化公司董事长华祖贵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国家对焦化行业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落后焦化产能被淘汰,焦化企业的经营形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最近焦炭供应又趋于紧张。但由于炼焦原料煤价格仍居于高位,加之产能过剩的问题依旧存在,整个焦化行业的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到2005年底,我国焦化生产企业约有1300多家,年产量2.43亿吨,约占世界焦炭产量的57.5%;出口焦炭1276万吨,约占世界焦炭贸易量的45.5%。2006年预计新增机焦产能约2000万吨。
钢铁工业是焦化行业最重要的下游行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分析指出,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钢材消费大幅度增加,板材价格走势明显强于长材。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6年中国钢铁消费将增长13%,粗钢产量将超过4亿吨,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中国钢铁工业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钢铁产品增量和增速都会比2005年有所回落。由于国内钢厂大幅度提高钢材价格,铁矿石进口大幅度增长,一季度达到8091万吨,同比增长27.7%,全年预计进口3亿吨左右。2006年国内钢材价格基本走势是企稳回升,理性回归,关键还要有市场信心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作保证。
对于焦化企业尤其是独立焦化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适应钢铁工业的发展。2005年,我国前10大钢铁企业钢铁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36%,到2010年,预计可以达到50%以上。而我国前10大独立焦化企业焦炭产量仅占国内焦炭总产量的8%左右,产业零散现象较严重。据统计,超过300万吨的独立焦化企业仅3家,分别为山西美锦煤炭气化公司、山西阳光焦化公司和中煤焦化控股公司,其总产能仅占全国焦炭总产能的4.2%,而前3名钢铁企业钢铁产量占全国钢铁产量已达到16%。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要求焦化行业必须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及时调整产业布局以适应钢铁工业发展变化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发达国家的焦炭主要用于钢铁冶炼,其中95%的焦炭生产能力作为钢铁企业的配套设施进行布局。我国钢铁企业用焦量占焦炭产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联合企业内,67%的焦炭生产能力为独立焦化生产企业,除少数作为城市煤气供应的市政配套设施外,大部分集中在煤炭产区,远离产品用户,难以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行业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尽合理。有专家指出,盲目重复建设造成的焦炭产能严重过剩,是导致供大于求局面出现的罪魁祸首。
对此,华祖贵建议,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应扶持焦炭行业内的重点企业,出台鼓励行业调整和行业整合的有关配套措施,促进独立焦化企业和大型钢铁企业的联合。焦化企业和钢铁企业优劣各有不同:大型焦化企业一般设立在煤炭产区,产能较高;而钢铁企业又同时建立自身相配套的焦化厂,原料煤却要从独立焦化企业主产区购进,导致产能的重复建设。国家可以采取如股权置换的方式,来促进焦炭与钢铁企业间的联合,既解决了产能重复建设的问题,又为独立焦化企业的产能找到一些稳定的市场,钢铁企业还可以节省投资,解决原料煤不稳定的情况,使焦化和钢铁企业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记者 刘慧 曹英) 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