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刚刚公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可以看出,4月份新增储蓄存款仅为180亿元,这是两年多来的最低水平。而同期M2依然保持同比18.9%的高速增长。
一方面是流通中的货币在快速增加,一方面是新增储蓄在减少,这暗示着居民储蓄意愿在下降,资金极有可能流向了股市等投资市场。
04年以来月度新增储蓄

居民储蓄存款变动一览 |
月份 居民储蓄余额(万亿) 环比增幅(%)
2006年4月 15.3 0 2006年3月 15.30 1.32 2006年2月 15.1 2.03 2006年1月 14.8 3.5 2005年12月 14.30 2.88 2005年11月 13.9 1.46 2005年10月 13.7 NA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 新增储蓄创新低
从4月份的金融数据来看,货币供应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4月末,M2余额31.37万亿元,M2同比增幅比去年高4.8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速依然运行在历史最高区域内。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流通中货币的增加并未伴随储蓄的快速增长。表面看来,4月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8.2%,仍属于较高的水平。但如果考察新增储蓄,4月这一数字明显降低。
4月末储蓄存款为15.3万亿元,比起3月末的15.282万亿仅增加了180亿,而去年月平均新增储蓄为1800亿元。4月的新增储蓄两年多来首次跌破200亿元。而且,从今年1月份开始,新增储蓄已连续3个月下降。这显示出,储蓄高增长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储蓄意愿也在降低
去年银行资金面极度宽松,储蓄率过高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居民收入支配按照用途一般被划分为消费、储蓄和投资。在一个时期内,在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再加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储蓄成为居民收入支配的主要渠道。
然而今年一季度,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根据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认为“更多储蓄”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38.5%,比上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认为“更多消费”合算的居民人数下降0.9个百分点,跌至历史新低;而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8%,较上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相应地,选择拥有的最主要金融资产为“股票”的居民人数占比为4.1%,较上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改变了2004年一季度至2005年二季度该比例持续下降的状况。
根据4月份金融数据,尽管新增贷款3172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居民新增消费贷款仅为197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居民的消费倾向依然不高。在消费一时难以启动的情况下,股市近来的财富效应自然引起了不少居民的兴趣。
炒股热情高涨
整个四月,A股指数强势上涨11%,而在“五一”节后的一个星期内,A股指数竟上涨10.8%。面对牛气冲天的股市,不少居民把储蓄存款取出转而投向股市。
根据中国证券结算公司的数据,3月新增A股账户开户数为12.3万户,而4月这一数字已上升为20.7万户,其中自然人开立账户占绝大多数。从市场资金结算总额看,3月这一数字为1.596万亿元,4月上升至2.195万亿元。可以看出,随着股市的好转,4月居民炒股热情明显高涨。
储蓄率过高一直是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15.3万亿元的储蓄资金滞留在银行,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如果证券市场彻底改变低迷之势,未来很可能吸引更多的储蓄存款流向股市。(记者 王栋琳 北京报道)
A股创下日成交800亿天量 入场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分析师认为,更多的入场资金来自民间,最大的资金源其实是居民储蓄资金,目前16万亿元的储蓄资金只要部分流入股市,就能形成市场发展的基石。来自登记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4周,每周新增开户人数均超过5万,仅上周开户数就达12万以上。
股指飞涨引发居民储蓄“搬家效应”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相对前几个月“一步一个台阶”的增长势头,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幅正在放缓。而A股市场新开户数的激增与资金量的迅速放大或许正好解释了减缓储蓄资金的去向问题,A股市场节节攀升的股指正在引发一场居民个人储蓄的“搬家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