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御,2006年中国乳业的价格战早已经战鼓声声。相关资料显示,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依然是今年价格大战的主力军团,在全国各重点市场的超市里领衔“主演”。
近两年来,全国性乳业巨头们似乎摈弃了直接降价的方式,而选择促销、特惠、抽奖等方式进行,买赠力度从“买5赠1”、“买8赠2”一直到“买3赠1”、“买2赠1”,奖项也由原来的牛奶、小纪念品提高到价值不菲的“法国健康游”、“太平洋海岛游”等大奖。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乳品企业正在遭遇双重夹击:一边是原料奶采购、包装材料、物流等成本上涨,一边是在激烈的竞争下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营销成本上升,留给乳品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微薄。在连绵不绝的价格战烽火之下,光明、蒙牛、伊利等全国性巨头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还能继续保持利润的增长,而一些地方军团和“散兵游勇”却在被迫跟进价格战时颇为受伤。资料显示,我国现有乳品企业在1500多家,其中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企业还不足1/3,这表明我国乳品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乳业市场已经到了产业整合的临界点。
可以预见,2006年中国乳业洗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而价格战将仍然是主要洗牌利器之一。但近期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在选择乳品时排在前列的标准是“品质”、“品牌”和“服务”,而“价格”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关注因素。
这是否意味着2006年中国乳业的竞争主题将由价格站让位于品牌战呢?记者分析认为,我国各地居民消费水平、乳品消费知识和理念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形式各异的价格战仍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但品牌战已经正式拉开序幕,在酸奶等时尚个性乳品、功能性、强化型乳品等细分市场,强势品牌已经逐渐占居上风,且必将向普通巴氏白奶、常温奶领域蔓延。但基于市场需求和相关条件的限制,乳业巨头会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对于“跑量产品”,价格战仍是其竞争手段,而在其它细分市场,品牌营销的手段也将有更多创新的花样出笼。
“未来已经发生,只是我们还未到达。”虽然目前价格战依然担纲2006年乳业竞争主力,但未来肯定是长久的品牌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未雨绸缪,早抢先机的企业应该能切分到更多的蛋糕。(刘金霞) 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