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黄富慧 杨晓红)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日前就中欧纺织品问题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说,刚刚结束的中欧纺织品问题谈判虽然艰难,但是达成的结果令人满意。
9月5日-6日,中国与欧盟在北京就中国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展开艰难的谈判,谈判几度陷入僵局,但是最终双方“五对五”承担了滞留在欧洲港口的8700万件纺织品。
薄熙来说,欧盟方面对这次谈判是非常认真的。6月初,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曾专门飞到上海。这次他又带了很多人,班底里有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还有其它国家的专家,他们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希望来的。在曼德尔森到北京之前,他跟我在电话里谈了三个小时,谈得比较激烈,当时并没有谈拢。曼德尔森愿意到北京来,这本身就表明了一种善意。只要他过来,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中国有句老话,“人怕见面”,坐在一块就好谈。
薄熙来说他十分尊重曼德尔森,“因为他看重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发展,主张自由贸易,相信自由竞争,相信市场的力量”。
薄熙来说,虽然曼德尔森在跟中方谈限制、谈数量的时候,的确带有保护主义的色彩,但他强调欧洲的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应该把来自中国商品的挑战变成动力、看作机会。尤其可贵的是,他对东方文化有所理解,他甚至知道1405年郑和下西洋。
他说,“曼德尔森在谈判中既是对手,又是朋友。作为对手,我们要据理力争;作为朋友,我们要相互理解。曼德尔森也有难念的经,欧盟就象一个大家庭,25个儿女,拉家带口,孩子太多,能够把这个大家庭整好整明白,形成一个声音是非常困难的。”
薄熙来对曼德尔森先生的体力表示佩服:“他从欧盟飞到北京,还没有倒时差就进入了谈判”。而中方商务谈判代表、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虽然腰椎有病,但是始终坚持在第一线。还有外贸司、条法司、谈判办的同志,都在第一线。
据薄熙来透露,谈判的重点主要在于:对滞港的、双方都无证的各类产品应该怎么承担,谁来承担,承担多少;确定了承担比例后,又采取什么措施;还有在途的货物怎么办;对于双方已发的进口许可证、出口许可证,双方承担什么责任。
他说,最后的结果双方是比较满意的,也是公平合理的。中欧双方各自承担自己发放的许可证数量。对这几类卡关的产品,欧方已经发放了许可证5.3亿件,上海《谅解备忘录》这7类为4.5亿件,欧方超发了8000万件,中方已经发放许可证5248万件,没有超发。
薄熙来认为,曼德尔森有理由高兴,因为堆积在欧洲港口的这么多货物,通过谈判,在很短的时间里化解于无形,解了欧盟的燃眉之急、悬梁之苦。“谈判时我曾对他讲:如果严格地抠条文,中方没有违反上海协议,可以对这些货物不加过问。但中国政府通情达理,对滞港的、双方没有发证的产品采取了“五对五”分担的办法;在具体处理这个问题上,类转也好,预借也好,尽管量不大,也表现了中方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诚意。”
他说,协议使欧洲对立的两派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北欧国家是欢迎中国产品的,觉得卡关货物放行了,而且增加了进口数量;南欧国家则感到中方自我克制,做出了一些姿态,因此也能接受。对中方来说,从总体数量上,欧盟在上海协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4亿,这对我们的出口企业有利;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化解矛盾的协商机制,有什么问题大家好说好商量,可以避免贸易战,因此,这个结果中欧双方都满意。
薄熙来说,搞贸易就要细算帐,因为每一个类别背后,实际上都有几百家、上千家企业,这些企业都养着几百号、上千号人,所以在谈判的时候,双方都很仔细,不敢疏忽。中国现在具备的纺织品生产能力非常强,国内市场早已容纳不了,需要出口。
他说,中国过去的贸易量很小,现在的贸易量很大,不仅纺织品有竞争力,其他不少产品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总量大了,竞争力又这么强,必然要关乎其它一些国家的市场,并形成正面交锋,由此产生贸易摩擦,谈判也就在劫难逃,成家常便饭了。谈判中需要有平和公正的心态,既要顾眼前,求实惠;也要看长远,顾及对方的关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