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隐性成本不容忽视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隐性成本不容忽视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09-03/000001306347.html | 点击数:1077 | 更新时间:2005-9-5 | 文章录入:admin6 ]

    股份制改革是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在改革过程中付出必要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类隐性成本,如人才流失,局部地区金融服务缺位以及由此造成的银企银政关系紧张等。该类成本显然出乎管理层的预料,并且容易让人忽视,其大小短时期内无法量化,但长此以往,无论是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减员增效”是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该措施的初衷是“减去冗员,增加效率”,实际工作中,各级管理者为完成既定指标,大都制定了两类基本指标:一为完成揽存收贷等各项绩效,可称之为增量指标;一为完成人员优化低效率机构的撤并等任务,可称之为减量指标。实际情况是:在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而一些自身条件不好的员工却打通关系让自己留下来。同时,在一些资金缺乏的欠发达地区,利润刃口非常薄弱,增量指标的完成十分困难,不得不依靠超额完成减量指标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这样,欠发达地区承担了较多的改革成本。

  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大量撤并县域机构,一段时期内造成了当地金融服务主体缺位,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减弱。同时,上级行热衷于控制基层银行的贷款权限,通过提高基层行的上存利率,来刺激基层行把资金存入上层行,导致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行缺乏贷款权。形成了资金的漏斗效应,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

    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是从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和改善外部的金融环境着手。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目前,国内外银行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内银行员工收入没有拉开档次,难以反映不同工作岗位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职务任免行政化,不依据个人能力和经营业绩;内部人员使用上缺乏流动性,导致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等。在完善的效绩评估制度下,国有商业银行对优秀员工的激励可采取职位激励,期权激励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留住优秀员工。2、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促进信贷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3、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4、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以弥补国有银行撤并机构后留下的服务空白,鼓励当地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做好利用外资的工作,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欠发达地区设立机构或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当地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参考报

上一篇文章:网络泡沫破灭五年之后互联网迎来第二春
下一篇文章:飓风可能触发全球性能源危机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银行改革2006:狼就要…[1079]
· 银行改革要从总体分析得失…[993]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