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河南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中原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三农”问题突出,对于河南而言,“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
如何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时通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提出者——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进行了专访。
探索“三化”协调发展
“三化”协调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在王永苏看来,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城镇提供食物、原料、劳动力等基础供给,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工业化、城镇化就无从产生和发展。工业为农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工程机械等现代生产资料,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资金支持。没有工业产品的支撑,仅仅依靠人力、畜力和有机肥料,农业就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城镇化就缺乏产业支撑和资金来源。所以,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镇化为工业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和低成本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需要。
“总的看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是一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孤立看待甚至对立起来。”王永苏结合“三化”协调发展在河南的实践经验说,从操作过程看,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与持续推进,实现非农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以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目的;在减少农民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复耕,保证农村耕地增加的面积大于城镇占用耕地的面积,实现城乡耕地占补平衡,耕地总面积不减少。
王永苏强调,研究数据证明,农村人均非农占地约248平方米,城镇人均非农占地约100平方米,从农村向城镇稳定转移一个农民,可节约1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用地,促进耕地流转和相对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000061)的需求,为农民向城镇非农产业的持续稳定转移创造条件。通过“三化”协调发展,化解工业化、城镇化用地与粮食生产用地之间的矛盾、农业人多地少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非农产业分散发展与集群集约发展的矛盾,改善农村民生与分散低效的矛盾,实现富民强省和粮食安全的双赢。
“城乡失衡、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全中国面临的难题,河南更为典型、更为集中。一旦用‘三化’协调发展的方法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将具有标本和示范意义。”王永苏告诉记者。
正确理解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
王永苏告诉记者,从发展阶段看,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吸引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区位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十二五”时期,河南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必须着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扩大经济规模,提高人均水平。同时,必须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谋转变,以转变促发展,坚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同时严格控制、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真正做到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王永苏认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谋转变,在加快转变中求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的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农村土地整治复耕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抓手,做大做强各级中心城市和特色产业重点镇。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城市、优势园区集聚,实现非农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农民工转市民步伐,引导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在减少农民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复耕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在积极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要的同时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快富民强省的同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王永苏说,“三化”协调必将为加快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走出一条双赢之路,也会为中原经济区内1亿多人口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