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1月28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对于努力朝企业金字塔顶端爬的小企业,商业银行究竟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
在上海,上海银行或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这家1995年在99个城市信用社基础上合并组建成立的银行被视作“天然与上海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上海,几乎一半的中小企业都与上海银行有千丝万缕的业务联系。”上海银行副行长贺青11月21日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今年39岁的贺青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有着17年银行从业经历,曾先后任职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美国大通银行上海分行,在2001年加入上海银行后历任浦东分行行长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公司金融部总经理、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
贺青对于上海银行发展小企业业务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他看来,现在,尤其是今年,银行业经营环境变得非常复杂,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加快小微企业业务发展,“既是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重要内容,更是培育新业务增长点的突破口”。
据介绍,在了解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小企业的需求以后,上海银行通过对传统金融产品的改良、创新、组合,目前已形成300多种专为小企业量体定制的金融产品。此外,上海银行还探索出“投、保、贷”联动这个特别适合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近五年来,上海银行小企业业务的年平均贷款增速超过50%。
贺青同时坦言,“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单单依靠银行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整个系统性的宏观环境,这需要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推动。”
消除两个“不对称”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造成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贺青:其实小企业融资难以我们经验来看不止是中国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情况。小企业融资难主要由两个“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造成的。
信息不对称,是因为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银行对小企业无论是现状还是未来都较难把握,与此同时,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朋友支持,对银行的金融服务也不甚了解。
而所谓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指的是小企业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动的影响,所以风险较大,而在利率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以及商业银行还停留在传统的企业信贷操作模式上,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不能完全覆盖小企业的风险成本和操作成本。
从过去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来看,我们一直以来的探索和尝试就是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努力消除这两个“不对称”。
过去几年,在监管部门的推动和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动力下,银行在为小企业融资上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单单依靠银行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整个系统性的宏观环境,这需要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推动。
须完善“系统性环境”
东方早报:你提到的“系统性的环境”具体包括了哪些方面?
贺青:一个很大的体会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共同参与。
首先是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和引导,比如由政府主导设立担保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贴息贴费减税政策,或设立引导基金等等。
第二类是投资机构,中小企业成长初期需要各类PE(私募股权基金)、VC(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投资机构不应只追逐pre-IPO(上市前突击入股)做“门口的野蛮人”,也应该着力有一批在专业的行业或领域做早期投资的“真正的价值发现者”。
第三类是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这类机构通过提供融资担保,为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提供“增信”,分担了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第四类是银行以及各类新兴的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在内的信贷服务机构。
第五类是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律师会计师、征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培训的机构。
简单总结起来,就是“投、保、贷、引”。过去几年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社会各方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可这五类主体为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空间进一步提升。
以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主
东方早报:你说担保机构是服务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主体,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融资难很重要的就是担保难。那么,怎样才能让担保机构更好地为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贺青: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有80%的担保机构是商业性担保公司。个人觉得,这种结构在未来有一定隐忧。这是因为商业性机构逐利避害的本质,与小企业融资担保高风险低收益的特质相矛盾。
由于要逐利,商业性担保机构一般会分化为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厌恶风险的担保机构,要求企业提供抵、质押等各类反担保,有时甚至比银行更加严格,这类担保机构存在的价值就有待商榷了,如果企业有抵押品资产,可以直接找银行贷款;第二种是由于收益无法覆盖风险,就试图通过其他渠道获利的担保机构,比如参与民间融资、委托贷款、民间资金拆借等,一旦“副业”出现风险,会直接影响其担保主业。
基于此,个人认为,帮助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应该以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主,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辅。首先政策性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清晰和明确的,同时它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其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更有利于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希望市场上能出现更多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成为行业性领军企业。
对商业性担保机构而言,个人的观点是最后存留下来的商业性担保机构,第一类是能够抵御各种诱惑,真正在某些专业细分市场和特定领域有核心技术,可以做到收益与风险相平衡的专业性担保机构;第二类是真正有实力、实现综合经营、内部有严格的防火隔离机制的极少数担保机构,通过在旗下设立小额贷款公司、PE、典当行等,介入小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全面服务小企业融资,在产业链多个环节获得收益。
前面提到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一个比较好的模式是台湾信用担保基金。这只规模200亿元人民币(下同)、由政府出资专为中小企业设立的信用担保基金,累计已支持30万家企业的417万笔贷款。在台湾地区经其担保成长上市的企业达560多家,占台湾全部上市企业45%。
在运作模式上,这只基金每年都会有财政拨款,目前账面上可能只有四五十个亿左右,因为大部分都赔掉了,但是政府会不断往里补。它不需要企业提反担保要求,费率也很低(1%左右),最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循环体。这种模式非常简单,不花哨。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上,我们并不缺少创新,我们更希望能培育出模式本身简单、在时间上可持续、空间上可进一步做大、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
“投、保、贷”联动
东方早报:在上海银行“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框架下,上海银行针对科技型小企业融资有哪些经验和创新?
贺青: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是上海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最初尝试。在我们与中投保上海分公司的合作项目中,约15%属于科技企业贷款。
我们还与浦东科委共同研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启动“科技企业信用互助融资计划”。参与共同开发“科技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等。
此外,上海银行在今年开始尝试“投、保、贷”联动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具体而言,银行与担保机构为小企业提供银行信贷,再引入PE、VC,并与这类投资机构约定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对企业成长的利益分享机制。
路径
在上海,上海银行被视作是一家“天然与上海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银行。
而眼下,这家银行正在加速发展自己的小企业业务。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企业信用互助融资计划”等创新金融产品,上海银行不断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通过在“小企业融资业务”上的全面发力,上海银行希望既能够助力经济结构调整,也能够借此找到自身业务增长点的突破口。新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