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金融企业大多选择走向资本市场。而产权市场在处理金融资产时的优势开始显现,产权市场在处理金融资产时能全方位覆盖整个资本市场,并且能调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因此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进而发现最佳的买者和价格。 7月10日,上海产权市场设立15周年之际,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推出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上海联交所此次推出细化的专业产权交易和资产处置平台,其意图无疑在于抢占产权交易市场创新的制高点。 产权市场处置金融资产优势明显 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将全国省级以上的产权所统一管理起来,但并不能改变各地产权所“暗战”的局面。而今年新抛入市场的金融资产蛋糕则成了各大交易所抢夺的重头戏。 在产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类资产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金融类企业自身股权和资产,其次是金融企业出让所持有的各类产权项目,另外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也通过各地产权市场进行推介。随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出台,产权市场逐渐被明确指定为金融国有产权的法定交易平台。产权市场所坚持资产处置的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成为处置金融资产最大的优势。产权市场实行处置信息公开、处置透明,能够赢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成为金融资产市场化处置的重要平台。并且,随着产权市场业务拓展和民营企业更多的参与交易,产权市场处置金融资产的功能优越性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受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产权市场甚至出现了券商股权流拍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到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根基,虽然在经济衰退初期,流动性冻结也会影响到产权市场的交易,但随着经济的恢复,会出现大量的并购重组,金融资产的并购重组会先于经济的恢复而开始活跃,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对产权市场处置金融资产的前景非常看好。 金融类国有资产规模巨大 之所以说金融资产处置是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的黄金(208,-0.07,-0.03%)机会,其判断依据还来自于金融类国有资产的巨大交易规模。 今年5月1日,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54号令)正式实施,其中规定非上市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省级以上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这吹响了各地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集中进场的“集结号”。但是因为原来的金融类国有资产尚有其处置渠道,54号令从出台到落实到各个企业还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但这并不影响到金融类国有资产潜在的巨大交易规模。 当前,我国的金融类国资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及金融类控股企业,净资产在万亿元量级以上。金融类国资的入场,将使金融资产交易再上一个大台阶。 以北交所交易平台为例,2008年以来该所频频出现大单金融股权交易。而此次在上海产权市场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成立仪式上,来自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负责人为该中心揭牌,再次引起了产权市场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深度合作的猜想。 早在2003年,北交所就搭建起“金融资产超市”,成为当时中国产权市场上惟一专业处置金融资产的市场平台。这一平台上的金融资产交易主要分两类,即优良的金融资产交易和不良资产处置,不良资产处置又包含股权、债权、实物资产的处置。今年以来,北交所通过进一步整合其金融资产业务,在“金融资产超市”中开辟了“金融股权交易平台”,专门针对标的为金融企业的股权交易,主要为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企业金融股权提供专业化市场服务。 而在上海联交所,这一数据同样让人振奋,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上海产权市场共计完成各类金融产权项目383宗,交易金额总计为431.75亿元,今年上半年金融产权交易成交宗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4.55%和33.58%。
中国企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