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零售行业凸显三类特征         
零售行业凸显三类特征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4-03/000003490021.html | 点击数:2505 | 更新时间:2008-4-7 | 文章录入:admin6 ]

    来自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信息显示,2007年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趋于合理化,统计范围内的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和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23.1%和24.2%,均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在21个大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在20%以上,其中食品类增长32.1%,服装类增长23.3%,金银珠宝类增长41.5%,化妆品类增长24.2%,家具类增长21.3%,音像器材类增长20.9%,日用品类增长29.8%。在整体销售总额增长的同时,2007年我国零售行业发展呈现出大型零售企业利润高速增长、本土零售企业并购热升温、外资零售企业发展加速的三大特征。
  大型零售企业利润高速增长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49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大型零售企业(主要是百货店、超市、家电专业店、家具建材专业店)的统计显示,2007年大型零售企业效益高速增长。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主营业务全面盈利,主营业务利润为712.3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百货店业态企业同比增长25.1%,超市业态企业同比增长18%,家电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6.3%,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32.6%。

  2007年,497家大型零售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207.1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百货店业态企业同比增长42.6%,超市业态同比增长51%,家电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35.8%,家具建材专业店业态同比增长10.8%。

  统计结果显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型百货店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誉、购物环境、时尚等优势,由注重销售量的增长向提高客单价转变,由推销售商品转向推销售服务,积极发展VIP客户。多数百货商场在商品经营结构上不断突出自身的特色,重点经营服装、食品、金银珠宝和化妆品。近年来这几种商品所占销售比重稳步上升,2007年服装、食品、金银珠宝和化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25.5%、16.2%、9.5%和4.1%,这4类商品所占零售额比重已达55.3%,比2004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本土零售企业并购热升温

  加入WTO以来,我国零售业呈现出两个显著的发展特征:一是我国消费品市场稳中加快增长的态势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以上,为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和重要的市场条件。

  二是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底已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和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加剧我国零售业的竞争,掀起了国内零售企业前所未有的扩张热潮。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的规模快速扩大。2006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销售额达8743亿元,是2001年的3.7倍。

  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前期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跑马圈地式”的自建门店。经过几年的超速扩张,现在大型零售企业的扩张已经渐进理性,并购成为零售业扩张的重要模式。2007年零售业的并购继续保持活跃、升温态势,并购在内外资零售企业、不同业态之间全面展开。当前零售业并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区域优势,突出业态优势。

  外资零售企业加快发展速度

  据统计,自2004年底我国对外资零售业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和2006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606和4664个,分别增长53.1%和79.2%;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0.4亿美元和17.9亿美元,分别增长40.5%和72.1%。2007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6338个,同比增长35.9%,实际使用金额26.8亿美元,增长49.6%。

  外资零售企业已成为当前我国零售业中重要的活跃因素,并表现出七个特色:一是门店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二是独资经营和并购势头增强;三是带头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四是加快本土化的转变和业态的创新;五是加大向商业地产的投资和经营;六是以服装为代表的大型中高档专卖店发展快;七是大型高档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加快。

  统计显示,到2007年底为止,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TESCO乐购、麦德龙、百安居、欧尚在我国的门店总数达到451家,比2006年增长18.4%。

  商报记者 白森森 实习记者 李铎/文

  商报链接

  外资不是中国市场的主体

  黄国雄

  中国市场确实有机遇,但也有风险,这几年包括连锁企业、大型企业都在调整当中发展,也在调整当中消失。外资加快步伐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部分企业在优胜劣汰当中崛起、发展,成为中国品牌精英,但也有一部分受到市场的冲击,经不起市场考验,被市场所淘汰。应该看到,本土企业在经营观念、管理水平、营销策略、服务理念等方面,与国外企业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在企业管理方面,国外企业管理费用是8.5%,国内零售企业的管理成本是13.45%;在营销措施方面,多数国内零售企业仍然停滞在以打折为基础的营销思路上,没有开创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地段、不同消费者的新型模式等等。

  不过,中国市场的主体是中国企业,任何外资企业进入都不能代表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作用。其实,沃尔玛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是不成功的。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06年中国沃尔玛还没有实现盈利,现在还处于亏损时期。在中国,沃尔玛的发展速度没有家乐福快,说明不能直接拿美国的商品和经营模式到中国来用。再比如,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比麦当劳好,因为肯德基适应中国人的口味,改变快餐的口味,稀饭、油条、煎饼,适应中国人的习惯。所以,我们需要引进外资,但是外资只能搞先导、示范、补充性作用,绝不是主体的作用,起主体作用的应该是中国企业。

  此外,在零售业的业态结构方面,应该以百货店为主导,以超市为主体、积极发展专门店为特色,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百货店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力量,引导市场新潮流,促进消费观念转变,作为城市的窗口、品牌,它永远带领零售业的发展,但基础是超市,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超市提供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对特定的地方我们设专门店、专业店,补充发展结构,因为专门店是品牌,也是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作用,同时也突出了品牌的特点,突出了专门店的优势,形成新的格局。

  剩饭变不成新饭

  白森森

  刚刚过去的一周,商业领域的主角是数据。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了2007年连锁百强名单和相关数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了2007年中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数据。由于数据的来源不尽相同,数据对行业的指导意义也有区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来自一线的调查数据不同程度地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各种论坛、报告、统计泛滥的年代,这些真正承担起主管部门的委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协会值得我们鼓掌。

  不过,总是有些协会拿自己开涮。一份某协会发布的《2007年中国XX行业发展报告》中,十余处数据里仅有三四处是2007年的统计数据。报告声明:由于官方公布的数据有延迟性,因此本报告中的数据以2006年国家正式发布的统计信息为主。乍一看,报告和发布者体现出了相当的严谨学术作风。仔细研读,报告中大量2006年的统计数据竟然推出了2007年的行业发展概况,而且纲举目张,分析得可谓头头是道。估计执笔起草报告者在完成大作之后,自己都不忍再回头翻阅,由此造成的句病和衔接问题倒也可以理解。

  说是掩耳盗铃并不为过,这么明显的推理硬伤无论如何掩饰也骗不过明眼人。冠冕堂皇打出年度行业发展报告的幌子,却以这种幼稚的手段扰乱视听,与牙防组又有什么两样。

  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黑心餐馆的回锅油,再好的厨子也不可能用旧油做出新鲜的饭菜。昨天吃的午饭难道还能解决今天的饥饿吗?

  这份包着2007年封面的行业发展报告还是某协会组织举办的高峰论坛的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家百货店的高中层代表,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和百货店总裁”在聆听了这份报告后不知作何感想。说是误人子弟,一点都不为过。

  牙防组事件已经让公众的目光聚焦于非官非民的各种社会团体。作为受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和委托的各类协会应当承担起为政府、行业、会员服务的职责,靠千疮百孔的表面文章真的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没有涉及发展抢眼的商业领域,如果报告表面没有出什么小纰漏,如果没有哪个讨嫌的媒体记者说三道四,所有这些弄虚作假的协会们,也许可以像模像样、滋滋润润地就这样滥竽充数下去。但是,只有真正的平台才能聚众,不从阴影里走到阳光下,就只能自己慢慢委靡凋谢了。
  
北京商报

上一篇文章:【聚焦】多部委调研煤矿业重组
下一篇文章:水泥行业加快重组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