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中国制药航母再陷重组风波         
中国制药航母再陷重组风波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2-20/000003307314.html | 点击数:1176 | 更新时间:2008-2-22 | 文章录入:admin6 ]

    2月15日,从郑州市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称,郑州市政府与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投资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后者出资4.9亿元收购中原制药厂。   

  中原制药厂似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天。   

  其实,自1996年至今,中原制药厂停产已12年,深深陷入债务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郑州市政府每年需要为中原制药厂还贷1亿多元。巨额的负债以及数量庞大的待安置职工,早已成为郑州市政府的沉重包袱。   

  期间,先后有莲花集团、郑州热力、神马集团、中国蓝星集团,乃至东北制药(爱股,行情,资讯)总厂等近20家重组方前来洽谈,但都因种种原因无果而终。   

  而今,又传出河南投资集团欲出资4.9亿元收购中原制药厂的消息,但河南投资集团内部人士却称,重组还只是一厢情愿,存在很大的变数。   

  重组再起   

  资料显示,中原制药厂是郑州市从“七五”到“九五”横跨3个5年计划的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在1990年建厂之初时,它曾创下了诸多第一:我国建国以来医药行业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建设工程;我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企业。而正是这些,给它带来了“中国制药业的航空母舰”的称呼。   

  但这一震慑性的称呼并没有给中原制药厂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由于进口生产设备工艺不过关,中原制药厂从建厂伊始始终未能投产。从1992年开始,试车数百次均未通过验收。尽管一粒药丸也没有生产出来,这艘“航母”却不断要求增加贷款。相关资料显示,中原制药厂因为各种贷款的本息共计42亿元,而正是这些巨额贷款,压得它最终只好关张大吉。   

  债务,成为了众多重组意向者们最大的绊脚石。   

  据资料显示,在42亿元的各种贷款中,世界银行贷款本息共计18亿元,2008年到期,由于当时世行的贷款是由政府做的担保,郑州市每年需为其还贷1.4亿元,到2008年,郑州市政府已全部还清世界银行的债务。另外的24亿元则剥离给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中,信达债权为17亿元,东方6亿元,其他1亿元。在2007年年末,郑州市政府也已缩水收购两家公司在中原制药厂20多亿元的债权。   

  各种迹象表明,中原制药已离春天不远。而果不其然,新年刚过,就从郑州市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传出了河南投资集团重组中原制药的消息,而这一“橄榄枝”递得似乎恰到好处。   

  据中原制药厂相关负责人称,河南投资集团在重组中原制药厂后,还会继续以主业为依托,利用其比较有优势的药品品种,另外会再上一些新的项目。   

  河南投资集团的这一动作,似乎能给中原制药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或许也将因此结束之前数不胜数的重组传闻。   

  一波三折   

  中原制药厂建厂至今,已经被搁浅了12年之久,而如何找到生路,是郑州市政府及其相关负责人一直头痛的问题。   

  在这12年的时间里,郑州市有关方面也开始了漫长的拯救行动。其间,先后有莲花集团、郑州热力、神马集团、中国蓝星集团,乃至东北制药总厂等近20家企业选择通过租赁、收购、联营等种种办法试图重组,但结果都是惊人地相似:之前的大张旗鼓,之后的销声匿迹。而不想接手的原因也大都相同:无力担负涉及债务共计近30亿元之巨的包袱。   

  中原制药厂在这12年里,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   

  而给中原制药厂带来最大伤害的,还是2006年刮了近半年的“复星重组”风波。   

  据相关人士称,早在2005年9月,有关复星集团拟重组中原制药厂的消息就已通过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等渠道传出。当时,郑州市政府、复星集团、中原制药厂及郑州生物化工厂有关方面签订了一个重组框架协议,各方希望在2005年年底完成重组。   

  但此愿望似乎并没有得以实现。之后就是长达半年的沉寂,直到2006年2月10日,才从中原制药厂相关负责人口中传出复星重组的消息。而5天之后,复星集团高层却称:毫无收购重组中原制药厂的想法,复星集团从未与中原制药厂进行官方接触,这可能是媒体的炒作或者是中原制药厂单方面的意愿。   

  至此,复星集团重组传闻又使中原制药厂再次陷入了“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的尴尬局面。   

  而两年之后的今天,重组之风再次刮起,让人不知是喜还是悲。   

  迷雾重重   

  在中原制药厂,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郑州拓洋公司租赁中原制药厂的厂房和设备已经四五年。这期间,中原制药厂曾多次传出重组的消息,但最终都胎死腹中。   

  其中很关键的两个原因就是中原制药厂的巨额负债和职工安置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中原制药厂负债总额为48亿元,而中介机构评估其资产仅有11.2亿元。据中原制药厂内部人士透露,该企业从1997年停产至今,唯一值钱的就是厂房下的1000多亩土地了。   

  同时,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现在中原制药厂有近3000名职工“嗷嗷待哺”。因对重组方的实力不信任,在2006年曾发生职工集体抵制上海复兴和郑州拓洋重组中原制药厂的事件。   

  但据企业内部人士透露,截至目前,中原制药厂40多亿元的债务已经基本还清。“现在仅剩下2亿多元的债务,一部分是金融机构的欠款,另一部分是应付款。”   

  此外,郑州市政府还承诺安置全部职工,至于具体安置方式,该人士没有透露。而在之前的一些重组方案中,也曾有“以土地出让款安置职工”的先例。   

  如果这两个消息属实,中原制药厂的重组难题将迎刃而解。   

  在此情况下,河南投资集团耗资4.9亿元重组中原制药厂的消息随即传出,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原制药厂即将迎来转机。   

  然而,当《经济视点报》记者就此事向河南投资集团相关人士求证时,该人士却表示,绝无此事,这是一厢情愿,至少现在谈还为时尚早。他反问记者:“重组的钱从哪儿来?”至于传言已签订的框架协议,该人士也不以为意:“中原制药厂签订的重组协议数不胜数。”   

  在采访中,很多人士包括中原制药厂的职工都表示,中原制药厂“情况复杂”。有关人士表示,这次重组会否“美梦成真”,就要看政府的决心了。
  
经济视点报

上一篇文章:悦达集团大力收缩医药产业
下一篇文章:两大石油公司雪灾损失或超6亿元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1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93]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55]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8]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6]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7]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1]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4000]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3]
 
· 悦达集团大力收缩医药产业…[932]
· 北大学者建言效仿印度让医…[866]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