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31日公布,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国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储蓄与投资差额进一步扩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产能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货物贸易顺差增加;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较大规模。这些是决定当前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基本因素。
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进一步扩大,短期因素是企业在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影响下,抢先集中出口,进一步增大了货物贸易顺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境外筹资规模下降、境内外利差、国内贷款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重新摆布境内外外汇资产,减少对外证券投资,使得证券投资流出减缓和其他投资净流入增加;股票、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对资本流入的吸引力增强。
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可能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他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增长有可能依然偏快,物价上涨仍存在一定压力,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呈现五大特点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31日公布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并呈现出五大特点,即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收益项目顺差显著增加;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加;证券投资逆差下降明显。
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经常项目顺差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同比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
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上半年,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贸易平衡,但国内储蓄率高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投资增长带来产能过剩和进口替代能力增强,加上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致使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收益项目顺差显著增加,达到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倍。这主要是由于海外务工人员增多带来劳务收入增加,加上中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利润、利息等投资收益不断增长。
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增加。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生产要素价格较低,国内市场发展迅速,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热情不减。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
此外,上半年中国证券投资逆差下降明显。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中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境内机构对境外证券投资规模大幅减少,是证券投资逆差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记者任芳 姚均芳)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