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周刊记者 白杨
自等离子与液晶在市场上交锋以来,等离子似乎一直被液晶“踩”在脚下——中国电子商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今年一季度平板电视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7年一季度,国内平板电视实现销售168万台,其中液晶电视156万台,等离子电视12万台。
此外,信产部公布的我国彩电业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等离子电视今年一季度产量11万台,同比下跌95.5%。
然而,等离子阵营并没有放弃,反而加紧攻势。日前,等离子阵营主力军松下公开表态,向长虹全面开放等离子技术。目前双方已在供销、技术、市场流通三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但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交战中,国产品牌却集体失语,只有松下和夏普对峙得热烈。表象的背后,透视着掌控上有面板生产的外资品牌战略布局,也透视出国产品牌从CRT向面板转型时“受制于人”的困境。
两大外资阵营发力对抗
等离子与液晶两大阵营界线分明:松下钟情等离子,夏普寄情于液晶。“37英寸以下尺寸推液晶,37英寸及以上尺寸做等离子”——等离子阵营一直坚定地认为,大尺寸是等离子的天下,中小尺寸则是液晶的江山,等离子与液晶应当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三年前,夏普推出大屏幕液晶迎面应战松下等离子,从此拉开中国市场液晶和等离子对垒的序幕。
心有不甘的松下在两年前的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将日本原产Panasonic等离子电视机与日本原产的SHARP液晶电视机放在一起,声称“液晶电视机企业近期总是宣扬自己是平板电视产业的主导产品,其实,通过现场比较,在画质方面等离子电视机获得了压倒性胜利。”
但夏普方面随即以销量的事实予以反击,2004年在全球市场上,液晶电视机的780万台的销量还是明显多于等离子电视机的270万台的销量。
无疑,在这场战斗中,液晶占据了绝对上风。据第二届中国消费电子年会的数据,2006年40英寸大屏幕液晶电视销售量同比增长了8倍,而在等离子坚守的大屏幕——42英寸电视上,液晶电视销量更猛增9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等离子电视销量下降不少。
显然,等离子电视开始显露出颓势。已经建成和在建的等离子生产线都面临巨大的产能消化危机和投资回收风险。
但有趣的是,这场大战中,似乎一直只是外资在唱主角,国内品牌始终“失语”。
垄断争夺战新拐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一语道破等离子液晶交战背后隐藏的玄机,“这场大战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没有意义,但对急于将面板推销给中国电视机制造商的松下、夏普来说,却影响深远。”
事实上,等离子面板的垄断程度远高于液晶面板。据iSuppli公司数据,松下2006年第四季度等离子面板(PDP)产量保持领导地位,占全球单位发货量的37.3%,可以想见,松下等离子炮轰夏普液晶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对于等离子领域垄断地位的保持。
日前,这场垄断地位的“争夺-保卫战”出现了一个新“拐点”:松下闪电般向市场推出37英寸高清液晶电视;紧接着,日立拿出更大尺寸的42英寸液晶电视推向中国市场——两个曾经坚守等离子阵营的大企业,突然推出了大尺寸液晶电视,立马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开始有人揣测,等离子是不是败下阵来了?
松下方面强调,目前只打算拓展37英寸及以下尺寸的液晶电视市场,至于42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幕平板电视仍然以等离子产品为主。而日立则将大尺寸定义为50英寸。
于是顺理成章地,40英寸级已成为液晶主流尺寸。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国内40英寸以上的平板电视市场的结构当中,液晶电视的销量占了81%,等离子电视销量仅占19%。
此情此景,摆在等离子面前只有三条生路,在42英寸全高清发力;或者做大目前仍有明显价格优势的50英寸市场;抑或是在32英寸或者28英寸抢夺中小尺寸液晶的份额。
国产整机生产“受制于人”
国产厂商“脚踏两条船”
旁观着液晶和等离子的连场大战,TCL、创维、海信、长虹等国内厂商却在 “脚踩两条船”,同时生产液晶和等离子电视。
不过,由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不少上游制造商目前都在大量生产供应液晶面板,而且液晶电视机生产利润相对较高,所以,国产整机生产品牌在液晶电视机制造业的投入金额明显大些。
液晶电视较高利润来自液晶面板的供大于求,正是液晶面板的价格优势,造就国产整机生产品牌的一边倒局面。虽然大多数国产平板品牌“脚踩两条船”,但更多的投入还是流向液晶。因此,造成国内等离子液晶市场份额出现较大悬殊的结局就不难想见。
液晶乐极生悲的“大跳水”
然而,液晶面板价格优势好景不长,由于投资过热而造成的面板价格连连下跌,开始让面板制造商苦不堪言:LG-飞利浦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四季度高达10亿美元的亏损;台湾“面板四虎”去年总亏损也将近10亿美元。
于是,上游面板供应商开始力挽液晶面板价格跳水的狂澜。今年初,包括台湾友达光电、韩国三星等在内的主要面板制造商都发出了限产通知。目前,三星、LG-飞利浦、友达新工厂的产能已从月产能超10万片下降到3万~5万片。此外,面板制造商将投资重点放在更具成本优势的7代以上的生产线,则是面板涨价的又一原因。
液晶面板的价格变动今年开始显现,今年6月中旬已从年初的275美元/片提升到325美元/片,整体上涨幅度接近20%。DisplaySearch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兵预测,在今年第三季度,32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将达到一年来的峰值340美元/片。
相对液晶面板的价格涨势,整机厂家却降价不断。
业内人士介绍,当液晶面板的成本控制在整机市场价的50%以内,平板企业才能保持盈利,但32英寸液晶电视目前市场均价在4000元左右,面板价格为325美元,面板成本已经超过市场价的60%,国产平板电视的利润基本为负。
徘徊在亏损的边缘之上,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提价液晶电视,因为谁单独提价谁就有出局的危险。
价格决定“方向”
与液晶价格的回升相反,等离子价格却开始跳水:今年6月,42英寸面板报价较5月下滑约25美元,50英寸面板则下滑约45美元。
等离子面板价格的下降,刺激国内平板企业开始移情等离子。近日,LG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范珍透露,共有八家国产彩电厂家有意订购其32英寸等离子屏。而包括创维、海信、TCL等在内的国产彩电厂家已悄然向LG电子订购了LG32英寸PDP面板,进货量在5000~8000片不等。国产品牌仅靠闻风而动的灵敏嗅觉真能扭转亏损吗?
国产整机厂商在等离子与液晶的摇摆上,上游面板供应的因素无疑是决定把天平往哪边倾斜的主因。对于国产整机厂商来说,上游面板供应链毕竟不在自身可控范围之内,反而是受到上游供应厂商的牵制。目前,京东方、上广电等国内面板厂商产量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台湾面板成为国产整机厂商最大的上游供应方。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整机厂商沦落为平板产业链上末端的组装工厂。等离子或者液晶面板价格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轻易改变国产整机厂商在两者之间布局的轻重缓急。
(赢周刊记者 白杨)
记者观察
自主生产,受制局面或将改写
2007年,国家启动“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化专项工程”,平板电视显示器件已经列为信息产业“十一五”期间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其中将发展等离子显示屏作为重点工程。
数月之前,松下、长虹、日立、LG、三星、先锋等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上的主力企业商议,提出共同建立“中国等离子产业集群”,该阵营已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
目前,长虹和彩虹集团正以20亿巨资打造国内首家等离子屏基地,预计一期产能可以达到216万片/年(以42英寸计),最终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中国PDP产业集群”。与此同时,松下与长虹电子在等离子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等离子技术普及,抗击液晶电视。根据协议松下向长虹提供42英寸、50英寸和65英寸等离子模块以及提供分辨率1366×768的42英寸等离子屏和整机模块,此外还开放了位于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允许长虹的技术人员参观访问,同时积极与长虹展开等离子领域的技术合作。
目前看来,自主平板特别是等离子面板的生产改变国产整机品牌“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未必能见效,但至少向市场透露一个信号,完整的产业链条或许才是国产平板的救市之道。
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难找到支撑的论据。在CRT时代,1996年以前都是进口品牌的天下,但是当国产品牌掌握了显像管的核心技术并进行生产以后,形势马上发生了逆转,国产品牌将外资品牌逼到了墙角。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平板电视,企业必须形成垂直整合的完整资源,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
《赢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