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光伏产业分化非晶硅挑战多晶硅         
光伏产业分化非晶硅挑战多晶硅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6-07/000002307039.html | 点击数:1065 | 更新时间:2007-6-8 | 文章录入:admin6 ]

    上海报道本报记者 姚峰

  全球销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德国康能集团迈向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将筹码压在了光伏工程领域。

  6月4日,南京中电光伏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光伏制造逐渐火爆的时候,选择光伏工程的安装和施工作为市场突破口,康能的选择很聪明。”

  与此同时,“光伏新军”赣能股份(000899.SZ)则将突破口放在了非晶硅光电薄膜电池。

  非晶硅,与之前以尚德为代表的多晶硅电池阵营相比,存在本质的不同。简单地说,非晶硅的原料是玻璃,而多晶硅的原料是价格不断高涨的硅。

  毫无疑问,不论是产业链的热点转移,还是制造工艺的改变,变局正在光伏市场酝酿。

  向下游转移

  目前,亚洲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年增长率已超过30%,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而中国市场则在其中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按照中国政府的构想,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替代传统发电模式的重要方案,并计划在2020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总发电量的15%,在2040年之前提高到30%。与此同时,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将达3000亿美元的规模。

  前景如此巨大的光伏市场,“馅饼”不仅在光伏电池制造,光伏工程领域同样面临极好的机会。

  目前世界上每十套太阳能系统中就有一套由德国康能的工程师负责规划并安装。而在康能集团的最新战略中,中国已经成为重点。

  康能集团近期在上海新成立的尚达能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是康能集团的三大品牌之一,该品牌主打的市场是光伏工程领域。据该公司人员介绍,尚达能的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工程技术和工程安装的“交钥匙”解决方案。

  “中国政府正在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份额。为此,今后的大型建筑项目很可能都将采用光伏发电技术。”康能亚太区常务董事Vedat Guergeli说。

  Vedat Guergeli表示,对于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BVIP)拥有核心优势的康能集团而言,未来的主营业务除了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项目以外,将逐步扩大太阳能在民用及商用楼宇及离网项目上的综合运用。

  非晶硅挑战多晶硅

  中国的光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笼罩着“两头在外”的阴影,一方面是原料受制于人,另外一方面是销售市场主要依靠海外订单。

  在目前光伏产业的成本构成而言,70%的成本是硅料,而在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哪一家企业能得到更多、更便宜、更稳定的硅料,就成为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然而目前的形势是,大量光伏企业完成IPO,然后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产能扩张和原料采购中后,这导致上游硅原料的进一步紧张。

  2002年,1公斤多晶硅的价格是23美元左右,2005年这一价格是66美元,而到现在,多晶硅的价格超过了200美元,而且常常还是有价无市。

  所以,对于光伏产业的新进入者而言,好时代已经过去。在没有充足资金和稳定的供应渠道的前提下,光伏行业的生存是艰难的。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新进入者只能另辟蹊径,赣能股份的非晶硅光伏项目就是其中一例。

  赣能股份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香港华基光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及华基光电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155.HK)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在南昌市高新开发区共同合作开发“赣能光伏产业园”,从事非晶硅光电薄膜电池的生产和销售。

  该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2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设计总产能可达50MW。注册资本暂定4亿元,其中赣能股份出资3亿元,占比75%,华基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占股25%,双方出资按约定分期缴付。合营公司董事会由七位董事组成,其中赣能股份委派五名,华基光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委派两名。

  同时,合营公司初期将主要从事光电薄膜电池的生产和销售,以委托代工(OEM)模式贴牌生产,产品非晶硅薄膜光电板由华基光电在五年内以合理价格包销,计划投资回收期不长于五年。

  华基光电的人士介绍,非晶硅对光的吸收性,比多晶硅强约500倍,只要在玻璃等基板上形成厚度约1微米左右的非晶硅薄膜,就可以把光的能量有效吸收。单以建材功能而言,不仅可节省大量材料成本,也可制作大面积、专供建筑使用的透明玻璃光电砖。

  上述人士说:“最重要的是,非晶硅的原料不是硅,而是玻璃,这将有效避免光伏行业原料价格高涨的困扰。”

  然而,一些光伏行业的人士对非晶硅的前景也持有谨慎态度。

  一位光伏企业负责技术的副总裁对记者表示:“非晶硅的问题主要是转换率,它的转换率要比多晶硅低很多,批量生产的转换率一般在5%左右,而成熟的多晶硅生产一般可以保持在15%之上的转换率。”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文章:奥运会加速各种宽带技术的商用
下一篇文章:中国港口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多晶硅三重门千亿投资或蒸…[798]
· 多晶硅价格有望继续上涨硅…[1377]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