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棉花供需“缺口论”已成市场主流声音,按照这样的预测,国内棉花市场无疑会供不应求;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产三大棉区目前却出现棉花大量积压现象,众多纺织企业不仅不担心买不到原料,且多在静观其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状况是外棉冲击所致,但“缺口400万吨”的数字也可能不实。
洋棉花强攻中国市场
时下已进入中国棉花生长旺季,然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5月底发布的最新数据却显示,截至目前,新疆仍有近70万吨棉花未能售出,这是我国棉区今年面临的共同问题。据中国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统计,截至3月底,积压在棉商手中的棉花高达295万吨,占我国去年棉花总产量的一半。
尽管发现进口棉花存在缺斤短两、品质下降等问题,但美国棉花依靠其政府的高补贴以低于中国棉花每吨1700元人民币的报价,不断抢占中国市场。海关总署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6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4倍。加上国外棉商直接发货到中国的保税区仓库,即使还没有通关,实际上已对国内棉价造成“打压”。山东一家棉纺企业负责人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就算出现原料紧缺,只要手里有进口配额的许可证,在青岛港保税区仓库随时都可以买到国外棉。”
新疆棉花产业集团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棉花经营企业,这家企业目前每卖出一吨棉花,就将亏损200元人民币,即使如此,国内纺织企业购买并不踊跃。与新疆棉花产业集团一样,今年4月份,国内一半以上的棉花企业处于亏本销售状态,1/4的企业勉强保本,而利润增加较大的企业均以经营进口棉为主。
数据失实供需缺口成谜
一些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目前的僵持虽然与外棉冲击有关,但统计数字不实的误导作用也不容低估。山东德州市银龙棉业集团副总经理焦念德认为,我国棉花缺口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有400万吨还值得商榷。他说,这些数据是专家和官员们根据纺织企业的产能和其他各种数据推算出来的,怎能让人放心?而国外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更是值得怀疑,在数据上作文章是国际炒家的惯用手段。
而一些棉区的官员和棉花经营企业更是对这一数据心存疑虑,他们认为去年国内三大棉区的棉花经营企业敢不计成本收购,就是因为过分相信权威机构放出的巨额产需“缺口”信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社副主任吕永民说,一些失实数据不仅使得棉商错判形势,还影响到国家近年对棉花市场的调控政策。他指出,近两年民营棉花经营企业异军突起,为了逃税,少报收购量已是公开的秘密。
产棉大县玛纳斯每年上报的棉花种植面积为40多万亩,而实际上有50多万亩。玛纳斯县农业局局长邵玉说,目前这种少报种植面积的现象在新疆各产棉县都不同程度存在。邵玉分析,新疆棉花产量可能也不止目前的190万吨。
原国有棉麻系统企业同样存在收购数据不实的问题。新疆棉花产业集团的一位管理人员透露,这家新疆最大的棉花经营企业称去年购棉26万吨,其实有五六万吨是在企业内部的调销中被重复计算。
警惕我国棉花重蹈大豆贸易覆辙
吕永民认为,由于棉花领域虚报瞒报现象较为突出,在外棉与国产棉博弈的关键时期,政府应建立自己客观、准确的数据统计系统、预警系统,确保信息发布及时、系统、准确,保障我国棉花产业稳定、持续发展,降低棉花生产、经营和决策风险。
目前棉花市场的这种状况与去年我国大豆的遭遇极其相似。去年一些国外企业以不同形式介入我国油脂加工行业,迫使国内企业大量进口低价大豆,导致大豆进口量猛增。受此影响,国产大豆销售不畅,直接打击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关锐捷说,尽管此后国家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力度,但仍无法遏制大豆种植面积下滑的势头,今年仅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就减少了600万亩,而美国大豆的出口量在其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却稳步提高到目前的1/3。
在众多棉商叫苦的同时,中国农民悄悄开始削减棉花种植面积。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今年新疆的棉花播种面积下降到1700万亩,较上年减少43万亩。而农业部门估计,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传统产棉区播种面积的下降幅度可能更大。
由于国际资本对“中国需求”的炒作已屡屡得逞,有消息称,在大豆、石油等物资之后,国际投机资本可能正在部署对中国棉花市场的炒作。面对棉花供需缺口的扩大和外棉进口量的增加,关锐捷等专家认为,必须清醒地认识美国等国家对我国棉花产业逐步打压、蚕食和垄断控制的意图,国家应尽快采取对策,避免重蹈大豆等贸易的覆辙。(赵春晖) 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