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0多个月中,国内零售企业共有150家超市倒闭。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资零售商不断在晋江、玉溪等二、三线城市有新店开张。专家认为,一旦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站稳脚跟并联合起来,不出一年,内地零售企业将遭遇“灭顶之灾”。
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05年国大型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商品销售情况”,自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外资零售企业进入的速度明显加快,独资化趋势业已凸显,而对外资零售企业开店地域的放开以及在一线城市扩张方式向收购的转变,促动着一些外资零售企业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的速度加快。
审批权下放 “根据地”遭袭
根据《商务部关于委托地方部门审核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通知》,自2006年3月1日起,商务部将委托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办理绝大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工作。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零售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在《通知》的帮助之下,外资零售商将加快在二、三线城市零售市场的拓展,以便在这些城市迅速形成区域性的连锁。而二、三线城市,正是本土中小零售企业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和主要市场。
从1992年我国部分地区试点放开零售业以来,很多二、三线城市在政府行政指令下发展了很多国有商业网点,但目前多数处于疲惫的勉强维持状态。如今,在外资零售巨头和大型内资零售企业的挤压下,其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优质铺位租金的大幅上涨,使其运营成本增大;由于竞争门店越发密集,导致销售增长缓慢甚至亏损……因此,一部分中小零售企业开始走向倒闭。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10多个月中,国内零售市场共有150家超市倒闭。而与之相对的是:2005年沃尔玛分别在晋江、玉溪、芜湖、潍坊、岳阳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嘉兴、绍兴、温州、泰州、南通开设新店。家乐福2006年在浙江的开店计划中,几家店都将设在浙江省的二、三线城市。
面对外资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专家都流露出了对国内零售业的隐忧。一旦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这些国际零售巨头在国内站稳脚跟,达到30%-40%的市场,如果联合起来,进行价格竞争,然后通过“零售倾销”策略来占领市场份额,不出一年,内地零售企业将遭遇“灭顶之灾”,甚至还会出现上抬零售价、下压进货价的危险局面,不仅使内地零售企业难以为继,甚至连国内供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要被掠夺。
网点资源稀缺 外资并购频现
“门店越开越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卖个好价钱。”业内人士评论一些内资零售连锁店明明效益不佳反而到处开店的现象时如是说。面对外资的大举进入,一些内资连锁企业也已经开始了跑马圈地的动作。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零售企业的利润本来就不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91%,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3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通知》必然会促使中外零售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升级。如果内资零售企业只顾一味地盲目扩张店铺数量,这将可能使已经较低的利润率更加“雪上加霜”。
今年3月6日,正大企业国际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将以3100万美元的价格从合作方手中收购易初莲花广东股份。交易完成后,广东省内广州、汕头、南海等地的9家易初莲花超市将全部变身为独资企业。同时,河南省内的易初莲花超市也在申请“单飞”,加上此前已经实现独资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易初莲花在国内重点布局的城市都已实现“单飞”。可以说,易初莲花中国独资计划已进入收官阶段。在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元年”的2005年,在外资零售企业不断并购开店、向二、三线城市推进的“铁蹄”下,国内零售企业似乎乱了阵脚,出现了大规模的关门、并购事件。
由于现在二、三线城市零售业发展潜力比较大,相对于大城市商业网点饱和以及激烈的低价竞争,零售企业进入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但在目前网点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不少外资企业和本土零售巨头都“青睐”于并购那些经营不善的国有商业网点。为领先竞争对手和占据日渐稀缺网点资源,并购等资产重组行为频繁发生。业内人士预测:今后一两年内,在二、三线城市零售市场上,那些拥有不错商业网点和现成店铺资源的众多中小企业,将面临着国内外零售巨头大举入侵的严峻挑战。
优势单向倾斜,谁该享受“超国民待遇”?
从3月1日起,绝大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权从国家下放到地方,此举标志着外资进入我国商业领域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而事实上,从2004年底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掀起全方位、深层次、多业态的扩张狂潮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
零售业是中国开放最早的领域,截至目前,在中央政府的文件中几乎很难再看到明文许诺给外资的“超国民待遇”。而现实中外资享受的优惠政策又无处不在,所有这些“隐性的超国民待遇”事实上都来自于地方政府。毕竟招商引资粉饰政绩、增加税收是地方政府永远的主题。例如沃尔玛进入太原中心城区,地方上不收一分钱的地皮费。江苏省某区政府为了让某外资零售进驻,对黄金地段的门店也仅收取了每平方米1元的象征性费用。曾有某省份的7个部门向一家外资零售商盛情相邀,许诺经营费用优惠。
另一方面,由于违规审批和在零售业态引进上的不平衡,使得以大卖场为代表的外商投资零售大店发展过快,同时由于零售大店的开办和经营所需资金很大,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很高,显然在这方面外资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给内资零售企业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而且,一些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所经营的是竞争优势明显的大店,其低价销售是其竞争策略,但其经营长期亏损,而长期不倒并持续增开新店,因此难逃其在价格上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零售倾销嫌疑。
从美国、日本、英国零售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每个国家的零售业都是被本土企业所掌控。随着零售市场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也将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在压力下不断完善,最终能够在本国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据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透露,商务部在2006年将鼓励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并购、承包等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他说,今年,有关部门也计划在部分城市启动试点,对一些历史包袱沉重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使这些企业可以摆脱包袱,轻装上阵。
商务部最新监测表明,2006年1月份中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96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其中,内资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5.9%,而外资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仅为13.0%。或许,这仅仅只是2006年零售业的一个小小的开幕曲,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记者 王立嘉 实习生 刘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