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产权市场 >> 产权资讯 >> 正文
对我国产权交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         
对我国产权交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www.cninfo.cn/finalpage/2006-04-06/16856772.html | 点击数:618 | 更新时间:2006-4-7 | 文章录入:admin1 ]

    产权交易作为促进资本集中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是市场经济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贯穿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对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回顾产权交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并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对于我们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产权市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权交易的形成

  产权交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得很早,最初的商品交换即原始共同体之间偶然的物物交换,就包含着产权交易的萌芽。马克思曾用历史的逻辑方法推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然而在这交换的背后,“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为使让渡成为相互的让渡,人们只须默默地彼此当作被让渡的物的私有者。”这就是说,交换双方都必须承认对方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商品的所有者,这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权利关系。显然,这也构成物背后的权利与权利的交换。由此,我们已经非常清晰地看到了产权交易的起源。

  在这里,权利不单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指由物的存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之间的交换也正是以人对物的法权关系的确认为前提的。这样一个权利交换的关系最初虽然体现在简单的物物交换上,但它还是以契约的方式确认了彼此的所有者身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不断突破地域的限制,这对商品流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就在历史上出现了。货币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交换的空间,加快了交换的速度,而且使参与交换的商品背后的权利大大强化;特别是随着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在弱化,而作为价值尺度的计量标准的职能在强化,它使得在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主导下的交易行为越来越接近于“权利交换”的概念。

  如果说,产权交易是从原始共同体之间偶然的物物交换中萌芽,从货币交换中得以强化的话,那么,它的正式形成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职能的分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封建社会的家族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所有权意味着地主对土地使用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支配权力。到中世纪,因城市手工业的发展,生产设备的所有权与土地的所有权一起,开始在社会经济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社会经济关系仍处于家族控制、等级控制和权利控制之中,市场经济很不发达。因此,所有权和使用权、占有权是结合在一起的,所有者直接支配和运用资源,资源配置以所有者为主体。这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相当简单、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的时代。与此相适应,产权交易活动处于相对凝滞的状态,尽管我们从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活动中,已感受到越来越强的权利交换的内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拉开了现代产权制度演进的序幕,这一演进过程是与企业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15世纪到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从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到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通航印度,再到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不仅启动了西欧沿海国家海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而且为新的企业制度的诞生,为现代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

  1602年3月,为了进一步拓展与东方的香料贸易,荷兰国会批准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当时较为激烈的商业争战中,感受到了单枪匹马力量的单薄和财力的拮据,意识到必须集中国内分散的力量,形成资金足、实力强的局面,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于是,该公司在荷兰招募了2153股,资本总金额为650万盾;公司设立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利机构;由股东大会选出60名董事组成董事会,为公司决策机构;另选17人组成经理会,为公司执行机构;公司所得按股分红。由于东印度公司确立了股东的有限责任,建立了公司治理机构,规范了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从而被认为是法人制企业的始作俑者。

  不过,从东印度公司创建到1840年,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合一”的,当时几乎所有的高层经理都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不是合伙人就是主要股东。企业投资者不仅直接控制着企业,而且亲自经营和管理企业。这种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合一”为特征的企业制度,与早期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企业经营范围相对狭窄、企业业务比较单一、企业管理比较简单等因素是相适应的。在这种诸项产权权能合一的企业制度下,产权交易即意味着企业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的同时转让,对企业资产存量的任何一次调整都是同实物形态结合在一起的。无疑,这使产权交易的范围和数量受到极大限制。这一时期,社会配置资源的效率是很低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型和超大型企业日益增多,企业股东大大增加,企业经营也由单一化经营发展为多元化经营。这一切不仅增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更为复杂。此时,如果仍然是企业所有者控制和管理企业,可能会因企业所有者众多而无法形成迅速有效的决策,或因企业所有者不懂经营管理而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后,企业所有者从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逐步放弃了直接控制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职能,于是导致了一场“经理革命”。作为这场革命的结果,经理控制型的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取代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企业制度。这场经理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完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它实际上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取代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过程。

  在这种企业制度模式中,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彻底实现了分离,企业所有者不仅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而且也不再直接控制企业。这是19世纪下半叶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企业所有者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客观要求。由于产权体系中诸项权能实现了分离,企业所有权或使用权、占有权等其他权能可以分开地、独立地进行交易,解决了产权的实物形态难以流动的困难,从而扩展了产权交易的范围,丰富了产权交易的内容,并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产权交易的形成。

  二、产权交易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企业产权交易作为实现资本集中和资源配置的手段,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尤其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产权交易越来越多地采取标准型、证券化的股票交易的形态,这就使产权的流动性空前增强,产权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本集中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内在机制。从发展历程来看,迄今西方国家共经历了5次企业产权交易的浪潮(就具体形式来说是企业并购浪潮,本文认为,企业并购不过是企业产权交易的一种具体形式,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企业产权的大规模转移)。

  第一次产权交易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次产权交易的突出特点是横向并购,即资本在同一生产领域或部门集中,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组成横向托拉斯。如在1898~1903年并购的高峰期间,美国被并购的企业总数达2653家,并购额达63亿多美元。由此,不仅形成了诸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西门子公司之类规模巨大、在本行业居垄断地位的大型托拉斯企业,还为各国统一市场的发展,为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产业整合度,建立了以大型企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完成工业集中化过程。这一时期,证券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股票的上市,对促成企业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统计,在并购高潮期间,美国约有60%的并购事件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其他几个证券市场如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巴尔第摩交易所则作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补充。这些成熟了的、有组织的证券市场承受并支持了世纪之交的巨大的产权交易浪潮。

  第二次企业产权交易的浪潮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这次浪潮中,企业并购不仅在数量上超过第一次,而且并购形式也呈现多样化,除了横向并购外,纵向并购、产品扩展型并购、市场扩展型并购等形式也表现得相当时兴;从并购所涉及的领域来看,不仅限于工业部门,电力、煤气等公用事业部门,银行业的并购也增长得很快,尤其是银行业和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同时,以资本主义国家出面兼并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或通过投资控股的形式改造一些企业,从而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第二次产权交易浪潮,加强了第一次浪潮所形成的资本集中;同时由于大量寡头垄断的产生,也增强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这次浪潮以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而告结束。

  第三次产权交易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在6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本次产权交易浪潮不仅持续时间较长,规模之大也是前两次所无法比拟的,比如,仅1967~1969年3年高峰期就完成并购10858起,其中比较大的并购扮演了主要角色。这次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形式以混合并购为主。所谓混合并购,是指优势企业并购那些与其生产和职能上并无多大联系或毫无联系的其他产业部门的企业。混合并购的急剧增加不仅仅是执行反托拉斯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企业家们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谋求生产经营多样化的结果;同时,这一时期管理科学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得企业家对大型混合企业的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在混合并购的情况下,已经不能简单地从规模经济或追求垄断的角度来解释产权买卖了,现在企业家们促成并购,更多地是为了追求企业经营上的保障。

  第四次产权交易浪潮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在1985年达到高潮。在这次浪潮中,企业并购形式呈多样化倾向,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多种形式并存,没有哪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有的公司把同行业公司作为目标公司,也有的公司把新兴部门的公司作为目标公司。并购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从总体上调整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金融工具的创新在这次浪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迎合并购的需要,金融界发明了一种叫“垃圾债券”的融资工具。这种债券资信极低,风险很大,但利率很高。由于这种债券的出现,使得收购者的金融能力与其收购其他公司的实际能力脱节,因而受到中小企业特别是投机者的青睐,对企业产权交易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这次浪潮的另一个特点是跨国并购得到进一步发展。如1988年,外国以并购形式在美国的投资占各种投资总额的92.3%,并且呈上升势头。跨国并购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新技术、矿物原料,开拓国际市场及开展多元化经营。

  第五次产权交易浪潮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次浪潮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次浪潮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企业并购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以前。从数量上看,1994、1995年每年都在5000起之上,1996年则创下了1万多起的记录。1995~1997年有2.76万家美国企业参与并购,比整个80年代的数目还要多。从规模上看,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公司并购金额连创新高,1995年并购总额达8660亿美元,1996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0年达13000多亿美元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美元的巨额并购此起彼伏,令人叹为观止。

  本次浪潮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强联手”式的并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并购对象多为在本行业中具有相当竞争实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有不少企业甚至化敌为友,把自己在该行业中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作为合作对象。这种趋势体现了本次产权交易浪潮并非一般的市场投机行为,而是面向世界市场,在全球竞争范围内对未来所做的战略性调整和长期投资行为。如波音和麦道两公司合并后,占有全球飞机市场份额的70%以上,使原来波音、麦道、空中客车三足鼎立,变为波音、空中客车主宰世界飞机市场的两极格局。

  三、对我们的启示

  (一)产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回顾产权交易从形成到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产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在最原始的物物交换中萌芽,在货币交换中得到强化,并随着市场经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这种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每一个经济主体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必然存在着开展产权交易的内在冲动。首先,通过产权交易,可以将自身的闲置(或不利)要素剥离出去,或将对方的有利要素吸收进来,从而改善交易参与者的福利,增强它们的竞争优势;其次,通过产权交易,各经济主体之间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改组和合并,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正因为如此,产权交易和市场经济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产权的归属不明确,流动受阻碍,使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压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产权交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由此,使凝滞的资产得以盘活,使过小的资产成倍放大,使原有的营业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宽。总之,企业产权交易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种新体制客观上要求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并通过破产、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从而达到实行优胜劣汰、推动企业进步的目的。这是一项伟大的使命,我们应为之努力奋斗。

  (二)产权交易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力杠杆

  回顾20世纪以来产权交易在西方国家发展的历程无异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大调整的历史画面。产权交易之所以在西方国家表现得如此活跃,就是因为它在实现资本集中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小企业合并为大企业,绩优企业并购绩劣企业,市场前景暗淡的企业改组为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正是在这一波接一波的产权交易的浪潮中,产业结构得到了提升,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的困扰。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虽然计划因素逐渐淡出,市场因素日趋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并未就此消失。比如,去年波及全国的供煤、供电紧张的问题,以及某些长线产品库存积压的问题,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产品比例失调问题,但从深层看是资产存量在部门、地区等结构状态上的失衡所致。部门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加工业资产存量严重过剩,大量设备闲置;一方面表现为燃料、电力、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资产存量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吃紧。地区结构失衡则表现为资产存量的空间配置不合理,或者生产远离原料基地和消费密集区,或者相互之间结构趋同,不符合专业分工的原则。因此,调整资产存量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盘活存量资产,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根本途径。而产权交易的最为重要的功能,在于能够引导存量资产的合理重组。它通过市场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间的分配,使资产从长线部门流向急需它的短线部门,从使其处于闲置状态的地区流向能够使其发挥效益的地区,由此,使凝滞的资产得以盘活,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这比采用传统的计划调控手段要好得多。

  (三)产权交易方式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产权交易的早期阶段,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产权的诸项权能是结合在一起的,产权交易即意味着企业所有权以及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的同时转让,对企业资产存量的任何一次调整都是同实物形态结合在一起的。无疑,这使产权交易的范围和数量受到极大限制。因此,这一时期社会配置资源的效率是很低的。19世纪下半叶发生经理革命后,随着企业产权体系中诸项权能的分离,所有权和占有权、经营权等其他权能可以分开地、独立地进行交易,解决了产权的实物形态难以流动的困难,从而扩展了产权交易的范围,丰富了产权交易的内容,产权交易得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产权市场的发展,产权交易在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产权交易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非证券化的实物形态的交易,从而使得它的许多功能难以发挥。在这种交易方式下,企业产权由于在物理的、化学的性能方面的区别,特别是由于机器设备在规格、型号等技术指标上的差异,使得其用途过于具体,很难找得到恰好需要它的受让方;其次是企业产权由于在物质形态上难以分割,出让方往往是将企业全部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一个整体转让,因而这种转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再次,这种交易方式给产权受让方的资金量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从而将单个资金量有限的众多个人投资者排斥在产权市场的大门之外。正因为如此,在实物型交易的情况下,交易参与者的接触面小,交易品种的选择性不强,交易规模和交易质量都受到很大限制,从而使产权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进行交易方式创新成为促进产权交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具体说,就是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完善,产权交易的品种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匀质化、单元化、证券化的产权,实物型交易逐渐让位于价值型交易。这样,就可摆脱现有交易方式所受到的诸多限制,为产权重组和资源配置拓展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 周茂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文章: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与贵州阳光产权交易签订合作协议
下一篇文章:拜耳公益教席助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2024年度股东会决…[149]
· 开祥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225]
· 开祥股份召开24年度股东会…[497]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董事会决…[131]
· 开祥股份十届四次监事会决…[103]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3161]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87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595]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4237]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711]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