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处于旋涡中心的全国牙防组终于打破沉默,对“认证危机”作出正式反应。全国牙防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张博学召开“记者说明会”,就质疑作出全面说明。
牙防组没有专职人员
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长期租用的一家小宾馆狭小的会议室,关注此事的记者挤满了房间,很多人还站着。
张博学首先对办公场所的简陋表示抱歉,他指着旁边即将竣工的15层的高楼说:“等那边的新楼盖好了,就‘鸟枪换炮’了。”
张博学承认,全国牙防组“没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比较偏向牙防组工作”的只有他本人和北大口腔医学院另一位副教授。张博学本人的另一个身份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教研室主任。
就记者关心的“牙防组到底是什么组织?”的问题,张回答,牙防组是“卫生部领导下专家参与创建的口腔保健专业技术指导机构”。
无“通常意义”认证资格
全国牙防组是否拥有认证资格?张博学称,“全国牙防组不是认证机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认证资格。
张介绍,1992年牙防组准备对口腔保健用品进行评审的时候,国内还不知道认证为何物,他们对“推荐”、“认可”和“认证”几个词 比较后,才选择了“认证”。张博学认为,他们的认证概念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认证,因此他们的“认证”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认证”“撞车”。
《认证认可条例》200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而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下属的认证机构目录中,并没有牙防组。张称,因为不具备认证资质,牙防组已停止接受企业的产品认证。
张博学说:“全国牙防组的认证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法定认证不是一回事,牙防组的认证也不是权威认证,如果企业这样宣传,那是夸大宣传。”
款项由牙防基金会接收
《认证认可条例》明文规定:“认证机构禁止接受企业的任何赞助、资助”。但是,张博学却表示,牙防组搞认证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合作伙伴”,为牙病防治作出贡献。
张介绍,为此,牙防组有一个“双胞胎”———中国牙防基金会,其任务是“支持牙防组牙病防治等活动”。
在认证过程中,除了检测和实验等发生费用,牙防组不收取任何资金,但张也表示:“当然认证过程中的试验费用,需要企业来出,试验费少则数千,多则上百万。”
而通过认证后,相关企业则需要给牙防基金会提供“捐赠”。张博学说,只有通过牙防组严格认证,并且信誉良好的企业,基金会才会接受捐赠。
张博学同时表示,因为牙防组不是独立法人,没有账号,相关企业的认证费用如检测资金和实验资金,也是由企业打入中国牙防基金会的账号,然后由全国牙防组统一使用。张的另一个身份就是牙防基金会秘书长。
面对质疑 全国牙防组副组长张博学做出回应
对于牙防组是否有认证资格的质疑,张博学回应说,2003年9月3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的国务院令《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规定,从2003年11月1日起,相关工作才开始需要“认证资格”,而全国牙防组成立于1988年12月。在2003年11月1日之后,全国牙防组没有接受过资格认证申请。
针对有消费者质疑“全国牙防组认证”是在误导消费者的问题,张博学认为,有人说,“某某消费者用了某某牌牙膏,说有神奇疗效,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全国牙防组在企业提交认证申请后都是经过严格试验才得出结论的,试验的对象是人群而不是个体。
==== 事件回顾 ====
全国牙防组商业化倾向遭质疑 "权威认证"无资格
日前,在牙膏、口香糖广告中频频露脸的“全国牙防组”,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遭遇诉讼,质疑焦点是不具认证资格和误导消费者。
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机构既非官方组织,也非民间机构,由于没有经费来源,其存在18年间一直与企业投入有所关联,其认证生涯从1992年即已开始。该组织有关负责人称,全国牙防组的模糊身份曾经给牙防事业带来便利。但现今它却成了一切质疑的根源。

《新京报》3月17日发表报道对牙防组进行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