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渤船重工董事长兼总经理贺荣光认为,“十一五”期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需求逐步步入黄金期,我国造船业在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面临国内船舶配套设备业发展严重滞后等四大挑战。
贺荣光认为,现在国内六成甚至更多的船舶配套设备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他建议,船舶工业要对曲轴等关键核心部件产品展开攻关,与钢铁行业加强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国家要对船舶配套产业进行整体统筹,解决上下游乃至整个产业链配套不合理的问题,提高造船业的国内配套能力。
目前世界造船市场仍然是韩、日、中、欧四极争强,韩、日凭借其高水平的技术、管理能力,占据着70%左右的市场份额,我国要想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仅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显然是不够的。
同时,“十一五”期间,人民币升值将给主要以美元结算的造船企业带来巨大生存考验;国际海事界从安全、环保出发,一直在推行海事规则的修订,油船、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以及新的涂层标准等技术问题,也对造船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此外,“十一五”期间,全球各造船国家与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对抗将进一步加剧。近两三年,国内也将有一批大型造船设施投入使用,预计到2010年将形成2500万吨的产能。市场一旦出现波动,订单下降,造船能力过剩的问题将会凸现。(任芳) 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