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因此,《纲要》提出,中国的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未来15年力争在智能感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信息产业是一个需要进行大量技术创新投入的行业,科技含量较高。虽然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一系列成就,如研发出了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龙芯”CPU、“汉芯”DSP也相继研发成功,中国企业提出3G标准—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之一,整体提高了我国集成电路的自主研发水平。
但在核心技术上,技术密集型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匮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我国95%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全部依赖进口。国外对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其中共涉及到专利3000多项,高额专利费迫使很多企业终止了出口业务。中国的手机、彩电、计算机、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外国企业在华申请专利达14万件,是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的6.4倍,而且,在光学、无线传输、信息存储、移动通信等高科技领域,外国申请专利比例高达90%以上。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纲要》提出的发展思路是重点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将战略重心转移到研发上。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信息产业逐步广泛地融入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中,技术创新也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全面进入我国,并形成了一大批现代产业,但我国却没有真正获得产业进步的主要利益,反而使我国信息产业陷入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跨国公司依靠其核心技术,完全控制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其结果是国内厂家生产得越多利润越低。
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思路,《纲要》列出的优先主题为: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高效能可信计算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如果在这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增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侯志红) 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