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财经要闻 >> [专题]财经新闻 >> 正文
为国企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私有化"背后的利益指向         
为国企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私有化"背后的利益指向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news.xinhuanet.com | 点击数:578 | 更新时间:2006-2-9 | 文章录入:admin2 ]
随着中石化旗下四公司的停牌,
从中石油、中石化、中铝系到中粮集团,大型国企在资本市场的"私有化"路径--将下属子公司从"公众公司"的股份制公司变成"私有绝对控股"公司——日见明晰。这一私有化的过程,可以视为国企做大做强的重组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私有化并不新鲜,资本市场所在多有。当证券市场处于长期低迷,公司大股东认为股票无法体现公司的价值;或者上市成本过高,与银行贷款、债券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又或者大股东非常看好公司前景,不愿他人分享日后丰厚的利润,都可以成为私有化的理由。

    作为中石化这样的大型标志性国企,选择这一路径不仅因为契合资本市场的改革大势,更因为这一路径能够维护企业的利益与今后的发展。

    通过私有化,可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可以设想,随着上市子公司私有化的完成,两大石油巨头的地位将更加牢不可破。另一方面,私有化也向市场强烈地传递了这样一个讯息,公司大股东对未来的营业收入预期极好,企业风险比公众估计的要低。反过来说,私有化一可以防止下属子公司因资本市场的运作而导致股权稀释,被他人从二级市场抢走控股权,重演南孚电池的悲剧;二可以防止这些资源垄断型大型企业集团的下属子公司肥水流入外人田。考虑到我国对于资源的上升性需求,以及世界资源价格的整体上涨趋势,不得不说,这些企业如此行事充满了经济人的理性。

    此次私有化进程,同时说明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以往存在的剥离集团公司优质资产组成上市公司,而后由上市公司反哺母公司的方式正在得到清理。这些子公司的融资能力与形象需要扬弃,而一个握有资源的有实力的大盘蓝筹股正是市场各方所需要看到的。重要的是,经由私有化,整合集团资源,关联交易可望大大减少。

    除了上述长远考虑外,私有化的短期诱因当属股改。随着我国股改的深入,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将使壳资源失去寻租价值,并且,因为股改的"流通权赎买"政策,大股东还得在一定期限内面临着支付对价、股权被稀释的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市场低迷期以不高的价格换取筹码,不失为上选。不仅可将股改难题一避而过,并且预留了将来的余地。当公司整合完毕,国内证券市场恢复正常融资功能时,这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整体上市回归A股市场。到时,溢价与全流通双利兼得,又不用赎买流通权,可谓稳赚不赔。说大股东受益于此次私有化,不是虚言。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由于在私有化过程中极少有发言权,其收益基本取决于要约收购的价格,而且取得的收益中,还应该扣除掉如果进行股改而可能获得的对价收益。因此,他们无法掌握最后的命运。虽然如此,从市场整体反映来看,人们仍然对私有化概念充满期待。

    最后,作为中国创利最多的央企大户之一,对于中石化与中石油而言,私有化的成本大概不能算是太大的问题。

    摩根士丹利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以2004年年底相关公司的账面值计,若中石化全部以现金收购其附属9家公司的公众持有股份,中石化约需要支付35亿美元。这笔钱恰与中石化前后所获的资金相符。今年10月,中石化获得100亿元短期融资券,加上此次一次性补偿,以及预计增发的100亿元短期融资券,共有近300亿元人民币。坐拥各种资源,在债市、股市、银行间游刃有余,集政策、市场、社会资源之合力,这样的上市公司"私有化"想不成功都难。 (叶檀)

上一篇文章:周小川: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
下一篇文章:中国鞋类企业结成联盟集体抗辩欧盟反倾销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2024年度股东会决…[161]
· 开祥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240]
· 开祥股份召开24年度股东会…[519]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董事会决…[142]
· 开祥股份十届四次监事会决…[111]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3167]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882]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603]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4243]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718]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