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05年年末最后几天的天气一样,信托业也在萧瑟中经历着一场寒冬的考验。
圣诞刚过,正当人们翘首元旦之时,2005年12月30日,有关部门一纸公告让信托业震惊。该公告称,鉴于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违规经营和经营不善,造成较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自即日起责令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停业整顿。
实际上,在信托圈内,对于这一结果人们早有预感,只是没有想到事情来得会是这么快。
金信信托成立于1991年2月,2002年5月完成重新登记,注册资本10.18亿元。旗下拥有金信证券、博时基金。金信为人们所熟知最初缘于其在股市的表现。有“江南第一猛庄”之称的金信通过持有上市公司股权、作为上市公司信托计划的受托人和管理人、坐庄上市公司等手法活跃于资本市场。2004年,“伊利事件”事发,金信信托被疑帮助伊利掌门人郑怀俊实施MBO最终不得不退出所持有伊利股权。其后,有媒体披露金信蹊跷引资。对此,去年7月18日,金信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泛盈投资将注资金信信托,成为其持股19.9%的单一最大股东。不久,这一谎言再次被揭穿。
“自去年7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后,金信核心圈的人基本都联系不上。所以那时候开始大家都有种预感,金信出事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谁都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快,特别是在元旦前发布金信停业的公告,总让人感觉有点特殊的含义。”有接近金信的人士曾这样对记者说。
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后,金信是继金新、庆泰和伊斯兰三家信托公司之后第四家被停业整顿的信托公司。金信事发后,相继有浙江广厦、G网新、G农产品、东风科技、金地集团、朝华集团、星美联合7家公司发布公告,对与金信信托之间的关系及所受影响作出说明。同时,据不完全统计,金信信托已经登记信托业务三千多笔,共计两亿左右的信托资金,实际受到影响的信托资金肯定远远不只这些。而其停业整顿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对信托行业的打击更不是用数字可以衡量的。
强化对信托业的监管,是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工作的一条主线。早在2005年初,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就明确表示,如果说2004年是信托业的制度年的话,2005年将是信托业的监管年。这一监管思路也渗透在2005年信托监管工作的始终。
去年1月18日,银监会颁布《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此举的目的在于加大信托公司运营的透明度,强化对信托公司运营的社会监督机制;为避免关联交易对信托受益人的不利影响,去年5月起至7月,银监会大规模开展对信托公司的交叉检查和现场检查。检查的重点放在关联交易上;9月,银监会西安会议召开,在广泛听取了各地银监局信托监管负责人的汇报后,不久,银监会向各地银监局下发《加强信托公司部分风险业务提示的通知》,《通知》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了房地产信托和证券投资类信托业务,在信托业产生极大反响;10月,《信托投资公司监管评级体系(草案)》下发到各地银监局,信托公司分类监管拉开序幕,近期评级工作已接近尾声。
对信托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令信托公司今年以来一直备感压力。在中华信托万里行的行程中,“监管过严”一直是信托公司反映强烈的一点。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四家信托公司被停业整顿,这一事实所反映的是:对信托公司的监管不严不行。信托是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的行业,来自世界很多国家的信托专家对中国信托业都有这样一句忠告:制度先行。而在中国信托业制度建设还未充分完善之前,严监管无疑是更有利于信托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信托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行业,失去了信任,就失去了信托这个行业生存的基础。
如果说金信被停业整顿让信托业感受到了丝丝寒意的话,那么,踯躅于料峭中的中国信托业应该明白:寒冷中最能够体现生命力的顽强。(金立新) 金融时报-金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