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财经要闻 >> [专题]财经新闻 >> 正文
治庸难于治贪依靠制度让管理者不能"不在状态"         
治庸难于治贪依靠制度让管理者不能"不在状态"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news.xinhuanet.com | 点击数:509 | 更新时间:2005-12-29 | 文章录入:admin2 ]
面对管理者“不在状态”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强调奉献、责任、义务,同时,更关键的是要及时发现有哪些症结在妨碍管理者“不在状态”,进而对症下药,不能总是等“出了错再去换人”  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资委国企改革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表示:中央企业领导不在状态就得换人,“就是要管住人,不能出了错再去换人”,“要及时发现管理者是不是在状态,国资委要加快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由董事会去挑选经理”。

    此语一出,立即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人们从中看到中央政府对国企管理者加强监管的决心和动向。其中,“不能出了错再去换人”、“要及时发现管理者是不是在状态”,这样的思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正如有评论指出,近期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大都有着相似的原因,即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不在状态”。“李荣融‘不在状态’的感慨折射出了现行体制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完善、领导人选拔问题层出、奖惩机制落后等诸多弊端”。

    显然,在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治理之前,国企管理者“不在状态”的问题将很难完全避免,而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绝迹。所以,面对管理者“不在状态”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强调奉献、责任、义务,同时,更关键的是要及时发现有哪些症结在妨碍管理者“不在状态”,进而对症下药,不能总是等“出了错再去换人”。

    一段时间以来,以治理庸官、懒官、“太平官”为目标,一些地方及部门对干部和管理者“不在状态”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尽管各地相继有一批“不在状态”的干部和管理者被问责,甚至被拿下,由此引发的“官场冲击波”也颇具威慑力,然而,事情却远非人们所想像的那么简单。比如,就直接导致管理者“不在状态”的原因来看,不外乎两类:一是客观上的确存在让人难有作为的体制及机制因素,二是主观上根本就不想作为,或者自身就不具备作为的能力和素质。这些情况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如何甄别和确认?此外,某些情况下,往往是“上面领导的意思和指示”在实际上左右着干部和管理者的工作状态,这又该如何处置呢?

    因此说,一些干部及管理者身上的“不在状态”,暴露出的是现行干部政绩评价标准体系的不尽完善,以及监管机制的不够规范。比如,尽管近年来有关方面加大了招聘国企高管的力度,但国企领导人的选拔任免机制并没有实质改变。这是导致一些国企领导人“不在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李荣融才认为,尽快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由董事会去挑选总经理,是较大程度避免国企领导人失误问题的有效方式。

    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如有些干部和管理者看上去似乎很“在状态”,他们每天忙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考察交流,但就是不办实事,不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尽管一年“忙”到头,可值得称道的发展业绩却寥寥无几,至于群众真正得到的实惠则更少。而且,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你混、我混、大家一起混”的风气在某些地方和部门盛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诸如“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这样一种人心涣散、无所作为的“不在状态”的小环境。

    干部和管理者出了问题,可以依法依纪查实处理;而干部和管理者平庸、“不在状态”,如何查实、如何处理却并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治庸远比治贪要难得多。我们当然不能等到干部和管理者出了问题,才去查处换人,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督促所有的管理者必须“在状态”。 (工人日报评论员 郭振清)

上一篇文章:中行明年初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淡马锡入股落定
下一篇文章:只从利润分成改起:国企改革绕不过产权这道坎儿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2024年度股东会决…[156]
· 开祥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233]
· 开祥股份召开24年度股东会…[505]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董事会决…[136]
· 开祥股份十届四次监事会决…[108]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316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879]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6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4240]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715]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