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城开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合并组建的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日前正式挂牌。这标志着北京最大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由此产生,它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地产航空母舰”。
北京市国资委选择京城房地产行业内最具实力和发展前景的两家龙头企业合并重组,其目的就是通过强强联合、优化整合北京房地产业资源,以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实现国有企业在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引导、示范作用。
从合并前北京市的这两大房地产企业集团的业绩看,这两家企业除了开发了大量的商品住宅项目外,还建设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适用住宅小区,如回龙观、开阳里、通惠家园……等项目均是两公司的杰作。客观地说,依照合并后的首开集团所拥有的资源和市场份额,这一巨型国有房地产骨干企业应具有较强的市场定价能力。
自中央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以来,北京市的平均房价并未如老百姓所期待的那样企稳,反而仍呈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这既有供地不足导致的市场供应短缺的原因,也有一些开发商在房地产市场热点区域的价格垄断因素。另外,中高档住宅项目开发量过多,而适合普通百姓消费的中低档住宅项目建设太少,所造成的市场结构失衡,也是北京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博士况伟大分析,价格垄断是北京高房价的根本原因。尽管北京市有上千家开发商,他们实际上并非在同一市场上竞争,构成竞争的只是相邻的少数几家开发商。同时,相邻竞争的开发商,其定价采取了价格领袖制的形式。也就是说,由首先来此地开发的开发商制定房价,后来者跟随其价格走。价格领袖制实际上就是价格合谋或价格勾结,而价格合谋的实质是垄断。况认为,政府面对这种价格垄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由此,不妨这样推测,组建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除了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外,还可“实现国有企业在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引导、示范作用”,运用其较强的市场定价能力,迫使部分开发商无法进行价格垄断。例如,由大型国有企业多开发些适合普通消费者居住的中低档住宅以及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让大型国企肩负起稳定市场的使命,在兼顾市场公平原则的同时,增强政府直接调控市场的能力。(孟坚) 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