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GDP增速减弱,中国有可能会在2007/2008年遭遇通货紧缩,但不会出现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历过的通缩陷阱。
这位英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脆弱,过度依赖投资、注重储蓄的老龄化人口,这些都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非常类似。即使中国可能遭遇通货紧缩,如果中国决策推行适当的政策,应该可以避免重蹈日本90年代的旧辙。
王志浩认为,中国能够避免“日本病”的关键因素有三:
第一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将避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从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重新估值,到目前的升幅已逾2%,今后3年还有可能升值3%以上。即使按照一些分析家预计的5%—10%的升幅,也不会出现像日元升值那样的巨大变幅。
第二是中国的银行体系不会停止提供贷款。尽管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还有可能继续上升,中国的商业银行虽已商业化,但仍从属于政府。日本的现货币传导机制崩溃导致中央银行无法对贷款行为施加影响。这样的情形不会出现在中国。而且中国经济仍不发达,还有很多有利可图的投资机遇。
第三是中国没有严重的资产泡沫。日本的经济危机是由资产泡沫破灭引发的,但中国股市可交易资本近2000亿美元,约占中国GDP的12%。近年来中国股市持续低迷,而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些许泡沫,但中央政府在今年4月采取的财政和管理措施,防止了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泡沫。
王志浩还就避免通货紧缩问题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第一是明智地管理汇率,他认为人民币汇率逐步、适度的升值,如每年2%—3%,并不会损害到出口的增长,相反会促使出口商的升级到价值更大的行业中去。第二是高度谨慎对待资本流动自由化。他认为,中国防止短期资金流入是正确的,而预防短期资金流入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增加短期资金流出中国的难度。第三是小心地实行利率自由化,发展其他的非银行融资渠道。第四是制定温和的通胀目标。
相关报导:
·80位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走势:明年不会出现通缩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近期进行了中国经济学家信心指数调查。调查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11(取值范围在1-9之间),处于对经济形势表示满意的水平。调查还表明,2006年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报告:通缩可能性很小 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各类价格指数虽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但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很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加速能源价格改革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而从目前趋势看,由于投资项目的在建规模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将会从明年开始陆续出现。届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总需求来“对冲”,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立刻就会来临。明年,政府推出这些价格改革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通紧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