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国产手机的状况可以说是持续走低,在市场销售、资金周转、库存积压等方面几乎同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市场份额不断滑落,直至目前仍未出现明显的回升迹象。不仅如此,日前更有消息说,主管部门将对国产手机厂商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即从明年开始,库存积压严重的企业将被吊销牌照。据说,“摘牌”的企业可能在20家左右。
以库存积压做为“摘牌”的标准,对那些业绩本来较差的手机企业来说,不啻于戴上了一个越勒越紧的紧箍咒,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然而此举对于整合国内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国产手机的市场竞争力,却是一件显而易见的好事。
手机国货积重难返
国产手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以科健公司生产出第一部国产手机为标志。早期,国产手机的表现可以说相当不错,十几家企业同时上马,短短几年间就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迅速占领了市场。资料显示,90年代末期国产手机还只占有5%的市场份额,而到2002年的时候就上升到40.8%,一年之后更是达到50%以上。大半江山归我有,如此辉煌的业绩足以让整个业界兴奋不已、雄心高涨。然而,过快的增长速度掩盖了很多潜在的危机,而这些危机的爆发往往只是个时间问题,但谁也没想到它会来得那么快,时间就在刚刚夺得半壁江山的2004年。
根据一些机构的统计分析,进入2004年之后国产手机的增长就陷于停滞,市场份额随即开始下滑。至今年年中,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降至40%左右,表面上看来不过是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线上,实际情况却是攻守易势,不可同日而语。据业内人士透露,整个2004年国产手机的市场销量大幅下降,有的企业实际只卖出了上一年度一半数量的产品。
销路不畅必然导致库存增加,企业由此背上沉重的包袱,进而引发严重的经营危机。2004年年末,科健、熊猫、夏新、易美、TCL等知名企业相继暴露出业绩不佳、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一时间整个手机行业风声鹤唳,管理团队大换血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
国产手机大起大落的反常表现,引起业界人士的深刻思考。简单说来,造成国产手机集体困境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产能过剩。整个产业的年生产能力达4亿部之多,但国内市场的年销售能力尚不足一亿,在国际市场需求有限的前提下,势必造成严重的库存积压;二、质量低下。国产手机的质量问题由来已久,返修率比国外品牌高出一倍;三、研发不足。国内手机企业大多以OEM生产为主,真正能够自主研发的产品很少,即使有一些独立研发的产品,性能设计上也难与国外品牌竞争。
政策调整难见起色
国产手机是在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否则根本不可能发展得那么快。比如早期施行的资金支持、技术引进、高关税等政策,对国内手机产业的超高速起飞作用甚大。也正因如此,当产业发展出现较严重问题的时候,企业更习惯于等待政策的救援。
坦率地说,国产手机深陷困境,除上述几个主要的因素外,“贴牌手机”、“黑手机”的泛滥也给市场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近几个月里,国家主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净化市场。其一是将手机生产牌照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以期杜绝“贴牌”生产这一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其二是联合国家工商总局、海关、国税局、国家质监局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手机走私、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遏止“黑手机”泛滥的势头。总的说来,上述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最近一段时间里,“贴牌手机”和“黑手机”已经大为减少,市场环境得到初步净化。但是,国产手机的市场状况并未因此而得到根本改善,说明政策的威力并不像企业所预期的那么大。10月31日,波导股份发布的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总计亏损2.79亿元,其中仅第三季度的亏损就高达1.72亿元。TCL通讯的公告也声称,其第三季度净亏损额已经从上年同期的1.47亿港元扩大至4.6亿港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传出了库存严重将被吊销牌照的消息。笔者认为,此举一方面显示出主管部门试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产业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对于前期政策偏差所做出的一种调整。
未来发展困难重重
实际上,在新的政策消息传出之前,Gartner、易观国际等市场调查机构已经预测国内手机企业将面临一场激烈的淘汰赛,淘汰的比例与政策预计的数量基本相同。为什么要淘汰?为什么要淘汰这么多?为什么要以库存作为淘汰的指标?面对这些疑问,还是要从企业数量和生产能力说起。据统计,目前国内从事手机生产的企业总计65家,今年的年生产能力预计在4亿部以上,其中3亿部用于出口,其余1亿多部为内销。
仅就企业数量而言,65家企业也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低下,各家的产品大同小异,实际只是在壳子和颜色上做文章。要说起来,出现这么多的手机生产企业,与主管部门采用生产牌照“核准制”有很大关系。据业界媒体报道,在“核准制”实行的几个月时间里,共计发放4批牌照,新增了20家企业。
刚刚进来了20家,预计退出(淘汰)的也是20家,主管部门是在玩数字游戏吗?当然不是。主管部门官员对此的解释是:淘汰制并不是要回到控制企业数量的老路上去,但也不能完全等待市场做出自然选择。因此理想的状态,是以“核准”结合“淘汰”,形成一种既能进也能出的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们且不说这种设计是否有些太过理想化,即使最终能够限制在45家左右,企业数量似乎还是太多,研发、生产能力还是过于分散。更进一步说,企业数量的多寡,似乎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必然联系,国产手机要想在全球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站住脚,最终还是要靠超强的技术实力,靠练内功解决问题。在这个方面,国内企业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阿清) 上海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