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石油对下属三家子公司私有化的进行,中石化对下属公司整合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期待。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任何时间的限制,作为一个理智的个体,中石化更会希望以较低的成本来整合其下属公司。中石化下属的上市子公司中涉及原油开采、炼油、石化等细分行业。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炼油企业的整合最佳时机已经来到。
2005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高涨,我国成品油价格也频繁上调,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我国炼油行业今年将面临严重亏损的局面。炼油企业的亏损日益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炼厂原油加工的积极性,导致三季度油荒现象在广东、上海一带频繁出现。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呼之欲出。归根结底,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过程就是中石化、中石油等炼油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炼油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博弈过程。在博弈过程中,如何平衡个体间的利益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关键。而其中的复杂性,使得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仍然迟迟未能出台。
目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认为,要坚持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方向与原则,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赵小平在谈到石油价格改革时亦透露,要改进采价期的计算方法,调整成品油调价边界条件,灵活反映海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状况,抑制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滞后可能带来的投机行为。
目前,我国自产原油价格在52美元/桶左右,以此作为原油的加工成本,我们估算得到目前炼厂加工一吨原油,成品油的生产成本在4525元左右。参照现在的出厂成本,炼厂每加工一吨原油将亏损500-600元左右,这将大大挫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石化下属炼厂在2005年9月成品油需求旺季时,原油加工量也仅比8月增加2%左右,11月份计划原油加工量较10月下降4.3%。
11月4日,新加坡市场汽油和柴油的离岸价格分别为64.78美元/桶和66.43美元/桶,综合考虑运费、保险和关税的费用,汽油和柴油的到岸成本将分别为4833元/吨和4268元/吨,相当于每吨原油加工成本4516元/吨。与我国炼油成本相比较,进口成品油的成本还略低一些。
根据WTO规定,从2006年12月1日起,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将实现全面开放,外资公司可以在中国建造油库、码头和销售网络,销售自己生产的成品油。如果那时国内和国际的成品油价格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将容易引起大规模的投机行为。这种现象已经在今年显现,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时期,成品油进口量减少,而出口量却呈现上升。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炼油企业的亏损局面终究是要得到改善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预计2005年将成为炼油行业最不景气的一年,同时行业也必将在2006年逐步走向复苏。
当我们将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与中石化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炼油公司因行业不景气,其股票价格都相对处于低位。随着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进行,炼油公司的盈利能力将逐渐增强,股票价格也将走强。因此,在当前,进行以私有化为最终目的的整合,所付出的成本是相对较小的。(联合证券 肖晖) 联合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