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背景下,行业利润仍然主要集中在上游油气开采、大型石化原料生产等企业,下游企业将不得不面临需求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投资机会匮乏。另外,在股改过程中,一些行业公司基本面较好、市盈率、市净率指标较低、非流通股股本比例较高,股改态度较为积极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特别是要关注股改过程中中国石化对下属公司整合带来的投资机会。
历史步入高油价时代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从30美元/桶左右涨至目前的60美元/桶,几近翻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历史已经进入了“高油价”时代,这里所指的“高油价时代”并非指油价短期会冲击100美元或是130美元的高位,而是指油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再回到原来20-30美元/桶的区间,我们认为未来1-2年内平均油价将均衡在45-55美元/桶的区间。
首先,油价供需矛盾不会马上缓解,从目前公布的世界宏观经济指标来看,未来1-2年内世界经济仍将保持温和的增长,不会出现大幅减速,国内宏观经济硬着陆的概率也很低,因此世界原油的绝对需求量仍然很大(虽然增速可能降低),而与此同时,新建产能毕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供需矛盾不会马上缓解。
其次,也是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因素,在本轮油价的上涨过程中,我们实际看到了用油国与产油国达成了允许油价在某种程度上上涨的默契。原油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格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在很多时候都是以OPEC为代表的产油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用油国之间政治博弈的结果。正因为用油国与产油国对油价某种程度上涨的默认的态度,我们认为世界油价将很难回归到以前20-30美元/桶的区间了。
上游企业利润丰厚
从国内整个石化、化工产业链的分布和构成来看,在油价较高的背景下,利润仍将集中在原油开采、石化原料生产等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将“度日如年”,不得不面临成本上涨和需求减速的双重压力,投资机会相对匮乏。因此,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上游具有资源、销售等垄断优势且价格转移能力较强的大型石化类企业。
可能有时觉得难以理解,油价上涨不是会增加石化企业生产成本,侵蚀石化企业的利润吗?但这其实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高油价在某种程度上对石化产品价格形成有利支撑,支持石化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在整个社会通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石化企业构成利好。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世界经济2005年、2006年仍将维持4.3%左右的增长,而美国化工市场协会(CMAI)公布的数字也表明,虽然2005年、2006年世界乙烯新增供需缺口减少,但需求的绝对增加量仍然较高,我们认为产能大量过剩的情况不会马上出现。在世界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石化产品产能未出现大量过剩的背景下,适度的高油价对石化企业有利。
扬子石化、上海石化今年中期公布的统计数字也可以证实了我们上述的判断。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扬子石化一些产品的毛利率较去年下半年出现了下滑,但产品绝对售价的提高仍使公司保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从而向投资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我们建议关注中国石化、齐鲁石化、扬子石化和上海石化。
节能环保符合政策导向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瓶颈”与“资源瓶颈”问题显得越发突出,以牺牲一次性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受到社会各方的质疑,和谐科学的发展观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2005年10月19日,新华社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届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显然本届政府已将“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上升为某些产业指导政策的核心,我们认为符合这些要求的企业未来将面临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成长“健康”的企业也应该得到社会各项资源的优先配置。我们建议关注柳化股份、华鲁恒升和新安股份。
部分炼油企业将在机制改革中受益2003年以来,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国际成品油价格也出现了井喷式上涨行情,但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仍受政府管制,在考虑控制社会总体通胀水平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幅度严重不足,这直接造成今年以来国内炼油行业大面积亏损,炼厂的生产积极性受损,广州等局部地区出现“油荒”。
“扭曲”的市场价格不能发挥调节“市场供需”的功能,使社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问题已提上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议事时间表,虽然我们不能肯定相关政策何时出台,但改革的大趋势将不可避免,尤其是按照WTO协议,我国在2004年底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以后,将在2006年底全面放开批发市场,届时将不可能、也不允许发生“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倒挂”的情况。我们认为,市场流通环节的逐渐放开将引入有效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为成品油价格的逐步市场化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会从制度上倒逼市场化制度的逐步出台。因此成品油流通环节的全面放开将成为成品油价格逐步市场化的“引发剂”和“催化剂”。
从供需基本面判断,由于需求旺盛,而新建炼油产能较少,因此世界范围内的炼油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我们判断这一景气状况将在未来1-2年内延续。国内成品油供需基本面状况也同样有利于炼油企业,只是由于“政策性”因素企业出现亏损,如果认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启动”的观点,则目前股价已出现负面反映的炼油股可能蕴藏较大的投资机会,建议投资者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建议积极关注中国石化。
中国石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拥有1.4亿吨左右的石油加工能力,占国内原油加工总量的50%左右,拥有3万座加油站,在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所占份额超过50%,我们分析,中石化2004年度炼油板块的EBIT被“政策性”缩水了近180亿元人民币,如果将来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启动,中石化无疑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东方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