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房地产"中央军"压境行业整合大幕渐启         
房地产"中央军"压境行业整合大幕渐启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10-26/000001345719.html | 点击数:1100 | 更新时间:2005-10-28 | 文章录入:admin6 ]

    似乎是一场盛宴或洗牌的开始。一边是大量中小房地产企业相继断“粮”陷入被淘汰的窘境———这些拥有开发用地但资金实力不强的房企,眼下正因“求贷无门”而苦苦挣扎;另一边,由国资委亲自操刀组建、实力强大的央企“正规军”正兵临城下,蓄势待发。

    央企重组

  “央企的这次重组意图明显,就是希望通过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以增强国家对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能力。”昨日,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伟表示。

    华伟指的是10月10日,国资委一口气圈定8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加上此前的中建、招商局、保利、华润等,在已经确定主业的96家中央企业中,已经有13家确定为主营房地产业务。而此前业内传出的消息显示,最终确定的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可能为16家。

  另一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房地产专家余南平分析,央企进入房产,可能与中央想发展中低价房的政策趋势相关。在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也经历过政府下属企业大力造房的过程。

  昨日,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则表示,国资委本次选择的都是一些建筑相关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房地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要聘请一些房地产方面的人才,便可以获得快速发展。而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资金密集、建设周期和回报周期较长的房地产行业中竞争优势明显。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变化。此前在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凭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国有企业更为高效的运作方式,抢占了不少市场先机。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向《每日经济新闻》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在房地产行业中,民营企业以每年约5000家的速度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国有企业以每年数百家的速度减少。

  而今年4月起,中央对房地产市场全面实施宏观调控———收紧银行信贷与土地供给,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开始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行业洗牌契机

  作为第三批确定主业为房地产的中央企业,此次无论在力度还是时机上,都显得与众不同。

  “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已过培育期,放开行业限制,大浪淘沙的时候到了。”王珏林坦言,“宏观调控必将促进房地产企业的重组,一些中小企业难逃转行或兼并的命运,冲击难以避免。”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副院长陈晟分析,本次央企重组在时机的选择上恰逢其时。“‘退潮’的时候,正是行业重组和盘整的最好时机。”陈晟表示,央企大军压境,无疑吹响了新一轮行业重组的号角。

    “市场低潮之时亦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进行土地储备的好时机。”荒岛工作室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冯伟也指出,近几年来地价一直走高,拿地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发商,现在的市场状况,则有利于大公司以相对较低的成本,通过整合、兼并以及参股等形式增持土地,而小公司即使能够看到这一点,也没有实力进行操作。

  这一分析已在最近的产权交易中得到验证。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部总经理杨钧日前强调,从联合产权交易所近来的交易情况看,有实力拿项目的还是以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为主。

  中原(中国)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季峰进一步指出,房地产企业将呈大型企业全国化发展的趋势,而一些靠关系拿地、单个项目进行开发的中小民营企业则会逐渐退出市场。

  对此,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研究处处长赵路兴表示,央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资金和土地的掌控上。首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公司,资金来源比一般房地产开发商更广,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较低;其次在土地上,中央企业下属的房地产公司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央企业可以获得国家划拨的土地,这些成为它们进入房地产业的基石。”

  显然,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

  后WTO时代的抉择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资委此次举措还另有深意。

  中国人民银行《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228.2亿元,同比增长34.2%。

  而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房地产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67家,合同外资金额逾134亿美元。房地产业连续三年成为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行业的第二大外商投资行业。

  “入世3年多来,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以每年19%的速度在增加。”秦虹强调,中国房地产业正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从2005年起,中国房地产业进入WTO后过渡期。到2006年,建设领域过渡期将结束,建筑设计服务、工程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集中工程服务和城市规划服务,将全面开放,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公司。

  “建设领域原有的一些管理手段将逐步放开或取消,相关产业将面临进口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将逐渐显现。”秦虹不无担忧地表示。

  “后WTO是允许一些境外企业和产品全免税进入中国,中央明确一些实力雄厚的央企进入房地产行业,对这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件好事情。”王珏林认为。(陈中小路、王舒对此文亦有贡献)(李灵)
每日经济新闻

上一篇文章:冶金、建材、有色行业供大于求严重
下一篇文章:成品油和煤炭库存增加前三季能源紧张有所缓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房地产商扑向珠宝业[1127]
· 调控政策虽不明朗房地产公…[1217]
· 房地产崩盘将给中国带来什…[1333]
· 房地产股面对调控新政结构…[1157]
· 上海房地产演绎新"围城"…[1323]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