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已购买中行20%的股份,引资工作基本完成——
晨报讯(记者 李若愚)中国银行昨晚宣布,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入股中行,共斥资31亿美元购买10%的股份。淡马锡还承诺:将在中行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时再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
至此,外资机构已购买了中行20%的股份。8月18日,皇家苏格兰银行、美林集团和香港李嘉诚基金联合斥资31亿美元,购买中行10%的股份。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昨晚向记者表示:目前,中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未来可能还会引入一些小的财务投资者。中行已确定中银国际、高盛公司与瑞士银行担任其海外上市的财务顾问和主承销商。此前,中行曾披露,拟在明年初赴海外上市。
淡马锡是一家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在全球拥有约540亿新元资产(约合2538亿元人民币),目前拥有3家中资银行的股份。除中行外,淡马锡于今年7月初与建设银行达成协议,将在建行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时认购10亿美元的建行股份,此外淡马锡还拥有民生银行5%的股份。
紧张筹备上市的中国银行这两天好消息不断。昨天晚上9时,该行对外宣布,继联姻苏格兰皇家银行后,与第二家战略投资者———新加坡政府投资代表人淡马锡公司正式签署入股协议。根据协议,淡马锡将以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股份。就8月30日中行披露的选定3家上市主承销商的消息,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它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行上市方案进入“呼之欲出”的阶段。详细>>>
圈定3家上市主承销商
正在谋求海外上市的中国银行昨天宣布,该行已经选定中银国际、高盛公司与瑞士银行(UBS)担任其定于明年初的境外IPO项目的财务顾问、主承销商。而此前花费了7.5亿美元“代价”参股中行意图换取承销商资格的美林则最终出局。
中行海外上市预计募集金额高达50亿美元,按照3%的承销费计算,3家被选中的承销商预计将分享1.5亿美元的手续费收入。详细>>>
苏格兰皇家银行成为第一家战略投资者
中国银行8月18日在京宣布,中国银行经过谈判协商,18日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将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10%的股权。但是,完成该项交易尚需获得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主管机构批准。详细>>>
|
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公司,于1974年6月组建的投资公司,其拥有20家大型“与政府有联系的企业”(GLC)的股份,占新加坡GDP的12%。去年年报显示,现在共有价值900亿新币的投资组合(约4410亿元人民币),下属关联公司超过千家,其中重点包括拥有新加坡电讯65%、星展银行28%、嘉德置地61%、新加坡电力100%、新加坡科技等股份,囊括通信、金融、航空、科技、地产等与国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行业与产业,它们的市值加起来超过了新加坡资本市场的1/3。 |
新加坡国有投资企业淡马锡控股有望很快成为中国金融领域里最大的境外投资方,总投资金额可能高达56亿美元,其中包括参股中国第二大银行中国银行和第三大银行建设银行。
这些交易完成后,淡马锡控股在中国银行业的投资额将超过它在此前两年里在35个国家的收购支出。淡马锡控股计划使其在新加坡以外的资产占到2/3,目前该比例约为50%。
此前,该公司已经购入中国内地上市银行民生银行5%的股权。详细>>>
外资愿来中方愿接
“最主要的是为了占领市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刚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动机。
曾刚说,一方面,经济依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依然相当旺盛,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仍相当乐观。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都扩张得比较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而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的竞争还远未充分,银行业竞争还处于相当粗放的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相当大。正因为此,对国际银行界的巨头而言,尽早在中国市场抢滩登陆,以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其进入中国最主要的动机。详细>>>
两种策略进军中国
自去年年初以来,欧洲和美国的大银行陆续投资中国国有银行,投资总额高达60亿美元,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包括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购买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以及去年英国汇丰银行购买交通银行19.9%的股份等。费根表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所有的外资银行都希望抓住中国市场提供的机会。
美国斯特拉斯汉姆全球咨询公司的研究部主任卡梅伦·费根:“我们能看出两种策略:一种就是通过投资,跟中国大型国有银行合作;另外一种策略是,有些银行在等待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部对外开放后,再进入中国,建立自己的分行。”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