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突破证券市场瓶颈政府手中的牌还很多         
突破证券市场瓶颈政府手中的牌还很多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07-28/000001274826.html | 点击数:619 | 更新时间:2005-7-28 | 文章录入:admin6 ]

    证券界不少“唯效果论”人士认为,从近两年来政府干预市场的效果看,中国股市正从以往政策市的窠臼中一步一步走出来,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渐渐消失。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去年的“国九条”的推出和九月份高调挺市的失利,今年四月下旬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市场也以下跌回应。因此有些人便说,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失灵了。

    这一说法乍看不无道理,但细究之下则不然。政策干预股市效果不佳,与其说是市场不买政府的账,倒不如说由于政府要处理宏观调控等更迫切更重大的问题,才不得不将资本市场的问题搁后处理,给市场造成政府敷衍投资者、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的印象,这才使得投资者信心不振,市场反响不佳。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来,政府痛下决心,背水一战。各部委协同作战、停发新股、大手笔给券商注资,种种举措无不透出政府支持股市发展的决心。

    政府之所以如此频出重手,也是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考虑的。一是资本市场融资平台长期积弱,已造成中国微观经济主体在资金上的错配,即以中短期的银行信贷资金来替代长期的资本金。据央行统计,2005年上半年,企业间接融资占所有融资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98%以上,这表明资金错配已经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同时还意味着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这是相当危险的。

  二是以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由于长期得不到外部资本的补充,普遍出现了核心资本不足、资本充足率过低的现象。今年5、6月份,在货币流动性相当充足的情况下,银行信贷的增长约为10%,远低于央行定下的15%的目标。而惜贷的原因,除房贷降温的外部环境,银行资本金不足的内在因素起了约束作用。这是以往不曾发生过的现象。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不仅遭遇了能源、原材料、运输等瓶颈,也首次出现了因体制问题引起的资本和资金的“双瓶颈”。这就是为什么6月份央行行长周小川和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分别提到发展短期企业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的原因。很显然,突破资本、资金“双瓶颈”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发展壮大,做大做强证券市场。

  正是基于这层原因,政府意识到重整和打造资本市场已是刻不容缓,没有退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有能力解决股市困境。政府手中的牌其实还很多,其政策着力点主要是引导、鼓励各类合法资金入市,甚至不惜直接动用财政或央行资金直接入市,稳定市场,营造信心。因此,前几番政策未取得好效果,并不意味着这一次也然,所谓的政策失效之说为时尚早。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股市之所以不可能摆脱政策的影响,还由于我国政府是股市的最大股东,具体代表机构就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此外,最近迹象显示,对券商这一主力中介机构,政府又开始重资扶助。虽然政府应该站在公允的立场来制定股市的规则,并维持秩序,但是,在关键时刻,政府不会袖手旁观,也不可能无所作为。

  (卢柏良)

上一篇文章:国内彩电业结构调整加速外资品牌短期难能逾越
下一篇文章:国内原油需求增速放缓下半年进口可能要放大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12]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8]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51]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5]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4]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7]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1]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91]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2]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