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伊利股份”的多事之年,首先是它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乳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14亿港元,双方强弱易位;接着闹出“独董”风波,独立董事俞伯伟、总经理潘刚与郑俊怀公开翻脸;最后,冒出郑俊怀涉嫌挪用巨额公款进行MBO的丑闻,郑系人马被一网打尽,当地政府工作组力挺潘刚接掌大权,伊利改天换日。
MBO动了谁的奶酪
伊利MBO不可怕,可怕的是MBO过程中分配不均,那地雷被引爆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与郑俊怀分道扬镳的俞伯伟一语道破伊利“MBO事变”的核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MBO,不是为了管理层的MBO。如果是为了整个管理层因为辛苦创业而实施的MBO,我们不反对。但如果只是为了一个人或两个人的MBO的话,不会对伊利有好处。”
为什么没有人召集临时股东大会?
让我们逐一分析:董事会
法定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人:董事会,在MBO事件中已经严重减员,事件的当事方:原负责人已经纷纷被拘;原董事会的残余力量恰好构成了新的高管层:新高管层是MBO事变的既得利益者,既然已经控制了企业的形势,还召集股东大会做什么?他们是没有必要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
监事会
法定临时股东大会的另一方召集人:监事会,也是由伊利管理层组成的,监事会主席已经成为实际控制公司形势的主要公司高管之一,监事会同样遇到了董事会面临的问题。
大股东
法定临时股东大会的第三方召集人:持股超过10%的股东,就更加有意思了。金信信托单方持有14.33%的股份,可以独立召集临时股东大会,但是,金信恰好就处在此次MBO事变的旋涡核心,大量的怀疑目光,正指向金信信托,有报道指金信信托就是郑俊怀此次MBO的股份代持人,金信于2004年4月受让呼和浩特市政府持有的伊利法人股所支付的2.8亿元资金,恰好与伊利2004年1月前后打入其控股子公司牧泉元兴饲料有限公司的2.8亿元现金等值,如果此类指控属实,那么这次金信的
麻烦恐怕不小,无论是不是知情,他们毕竟在事实上起到了帮助郑俊怀洗钱的作用。
所以,金信信托如此低调,不足为奇,金信信托此时一定希望全世界都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第三大股东——博时基金,持有的股份并不足以单独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它的大股东,正好也是金信信托,那当然也可以理解博时基金选择低调的原因。
而第二大股东与第四大股东:启元投资与华世商贸,就是由此次被拘留的高管组建的MBO的直接实体,无疑目前 他们已经处于瘫痪状态,而且他们的持股数量也不足够单独召集临时股东大会。
因此,几乎全部的前五大股东,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让他们站出来召集临时股东大会或者征集投票权,无异痴人说梦。
独立董事
自“独董风波”之后的伊利独立董事,一来,刚刚就任,可以声称自己对公司复杂的形势还一无所知;二来,他们都是郑俊怀控制董事会时期安排的,以前的立场就未必中立,郑出事后,更加没有必要在这个关键时候“代表中小股东”的权益召集股东大会前来趟混水。
因此,面临如此重大的事件,伊利股份就上演了一出股东大会人间蒸发的奇观。
谁能真正保护伊利流通股东的投资权益?
无论郑俊怀挪用了多少资金,毫无疑问,这些资金的大部分权益是属于占总股份65.9%的流通股东的——伊利股份累计募集的资金总额高达8亿元。伊利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并不是唯一的,我国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相当部分还是属于“一言堂”治理模式,公司股东,尤其是流通股东,作为贡献最大、损失最多、数量最众的一个群体,缺乏代言人,丧失话语权,在伊利“MBO事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也许,公司的新管理层和当地政府,可以声称正在保障投资者权益,然而,事实上,如果公司治理结构没有根本性的调整,新的公司管理层迟早会发育成为另一个“一言堂”,毕竟只有管理自己的钱,才会最用心、最负责,然而广大伊利流通股东的真金白银,恐怕继续要无奈的“委托”他人保护了。(证券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