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医药:药品降价山雨欲来         
医药:药品降价山雨欲来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06-10/000001236225.html | 点击数:1033 | 更新时间:2005-6-13 | 文章录入:admin6 ]

    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我国最大幅度的药品降价方案。据悉,进入拟出台方案的药品主要包括抗生素和生物制剂,其价格将普降60%以上,外资企业的专利药和非专利药也将下降20%~25%左右。一场药品降价风暴已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方博弈的必然结果

  应该说,此次医药行业酝酿的药品降价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从目前的医药格局来看,卫生部分管医院,医院受到指责最多的是医生收受药品回扣;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企业受到指责最多的是药价虚高和流通领域的不规范;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需要平衡老百姓、医院和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益;“人大”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坚决要求平抑药价,其中也提到取消药品加价(即医院在招标价的基础上加价15%卖给病人;另外从企业在招标价的基础上还要打九折进药,这就意味着医院获得25%的药品销售利润——这是以药养医的基础);发改委建立了药品定价中心,负责建立和执行药品降价的规则。

  老百姓对药品价格虚高深恶痛绝,药品价格的下调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会考虑牺牲企业和医院的利益来保证药品价格的下调。但降价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大、发改委、卫生部和药监局的四方博弈。卫生部出于保护医院发展的目的认为生产企业药品出厂价订的过高,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了药价高企;药监局出于保护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目的,认为医院招标不规范导致了药价虚高;“人大”则建议取消医院的15%药品加价和政府加强价格调控;发改委药品定价中心平衡各方利益,最后负责行政性药价调控。因此当前的医药企业是四方监管,但实质是政府医疗费用支出恒定的状况下,医疗费用逐渐向企业和医院转移,很多企业和医院未来可能会因此而出现困境。因此,众多部门围绕医药价格的博弈,最终搭建起了此次药品大降价的框架。

  据了解,部分地区已经陆续开始了药品价格的调整:北京已经出台了限制20余种中药产品零售价格的方案、成都出台按照差比价限制药品价格的方案;湖南出台了22种进医保目录的药品的调价方案。

  三大降价措施

  从目前情况看,促使药价下调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药品差比价规则。药品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国家按照《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来重新制定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即药品差比价)。同种药品改变剂型、包装或含量后的价格必须按照差比价规定定价。同时,物价局将根据新规定,对政府定价药品进行分期分批调整,凡是违反差比价规定抬高售价的药品均将作降价调整,使其价格符合差比价规定要求。“差比价规则”实施后将彻底阻止一些药品企业通过换包装、改变剂型等方式变相抬高药价的行为。

  其次是取消医院的药品加价。医院通过招标购进的药品加价15%卖给病人,同时医院一般是以低于招标价10%的价格进药,这一共25%的价格空间保证了“以药养医”的状况,医院的收入70%靠卖药,如果取消药品加价,医院将面临非常大的困境,但医院既是药品的购进者、也是药品的卖出者、同时也是药品的推销者,医院在药品市场中有非常大的主动权,相信医院也会将取消加价带来的损失间接通过招标价格的调控变相转嫁给医药企业。

    第三,药品定价中心对药品价格的调控。药品的降价措施由国家和地方的发改委负责实施,国家发改委建立了药品定价中心,中心人员由政府官员、医药经济专家、药学专家和医学专家组成,可能通过成本核算等措施来进行药品价格的调控。

  上面三项措施可能会较大地压缩企业的利润,对医药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医药企业的估值水平。

  波及幅度不一

  药品降价对医药各子行业和所属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影响由于降价波及幅度不一,因而影响有较大差异。具体到上市公司来说,制剂药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见上表)。

  从原则上讲,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均在政府的价格调控范围之内,虽然第一批降价仅局限于抗生素和生物制剂,相信后续产品的降价会跟进。但我们认为下列上市公司的产品将不受降价的影响或影响较小。

  片仔癀(600436):产品外销,在海外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拥有非常高的自主定价权,每年会自主调高产品的出厂价,产品没有进入医保目录。

  云南白药(000538):一类中药保护品种,配方垄断,在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上拥有自主定价权,并且OTC销售所占的比例较大。

  科华生物(002022)和达安基因(002030):主要为诊断试剂类产品,不受药价调控影响。

  原料药生产企业不在调控范围内,这些企业包括:天药股份(600488)、海正药业(600267)、华海药业(600521)、新华制药(000756)、新和成(002001)、京新药业(002020)、鑫富药业(002019)等,这些企业作为原料药生产企业,产品60%以上出口,基本不受政府定价的影响。

  受药品降价影响较轻的企业:马应龙(600933)、恒瑞医药(600267)、金陵药业(000989)、华邦制药(002004)等,这些企业的产品独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较稳定的价格控制力。(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杜冬松 )

上一篇文章:粮食收购价格稳中有降预计后期将趋于平稳
下一篇文章:2005年功能性饮料进入整理期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药品调价将分期分批展开[1049]
· 国家修订政府定价药品目录…[1041]
· 世贸组织指出国际药品贸易…[978]
· 发改委酝酿药品降价风暴2…[1047]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