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产权市场 >> 产权资讯 >> 正文
股改令中国证券市场涅槃重生         
股改令中国证券市场涅槃重生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www.cninfo.cn/finalpage/2006-03-27/16614633.html | 点击数:819 | 更新时间:2006-3-27 | 文章录入:admin1 ]

开篇语

    去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实践,一场从根本上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彻底变革,中国股市由此经历革命性的蜕变,并将由此完成真正走向市场化、真正走向成长的涅磐重生。

    正因为如此,在股权分置改革即将走过一周年之际,在股改进入攻坚战之时,我们启动"股改一周年特别报道月"这个大型报道活动,回顾股权分置改革走过的历程,总结股改当中的种种成败得失,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们将以特别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将视野投放到股改和与股改相关的方方面面,通过开设"我与股改"、"股改第一的背后故事"、"股改进行时"、"股改新思路"、"专家访谈"等栏目,通过上海证券报与所属中国证券网"报网联动"等方式与投资者形成多种形式的互动,共同回顾股改、展望股改,集思广益,为股改顺利推进出谋划策。

     纪念股改一周年,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推动股改打好当下的攻坚战。在这个阶段,市场的不确定性、问题的复杂性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利用这个时机,我们将对股改现存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继续作出深入探讨,就如何进一步推动股改、股改后沪深市场的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多元化投资者结构的形成、上市公司各种顽疾的根治、股东共同利益机制的完善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资机会等作出分析。我们希望借此澄清一些误解,进一步统一认识,推动股改不断深入,促进市场稳定有序发展。

    欢迎各方人士踊跃来稿,参与我们的栏目互动,共同为推进股改贡献智慧,来稿请发至gugai@ssnews.com.cn。也欢迎大家登录本报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参与网上互动,抒发心声,提出建议,我们将根据网友的点题作反馈性报道,网上互动邮箱为gugai@cnstock.com

 

股改改变了中国证券市场

    去年3月的一次论坛上,当深圳国投赤子之心信托计划经理赵丹阳在台上放言"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即将来临"的时候,台下的私募基金经理张思维颇不以为然:"投资者都在恐惧,何来大牛市?"

    今年3月,张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管理的资金扩大了三倍,而且不断地积极买进。

    帮助他克服恐惧的并不是赵丹阳,而是自去年4月29日正式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获知消息后,他如闻春雷,放弃了休假,重新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公司调研和证券投资上。

    "股改让市场改变了。更准确地说,是市场基础和机制改变了。"他说。

    现在,股改已经进行了47周,中国证券市场也经历了47周脱胎换骨式的巨变。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去年5月,4家上市公司率先进行股改。迄今为止,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已有76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进入了股改程序,占总市值的63.5%,成为真正实现同股同权的全流通公司。

    股改给予这些上市公司的并不仅仅是一次股权结构上的简单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股改,原先被割裂的两类股东的利益取向得到了统一。

    一年前,从来没有哪家上市公司老总会当众对投资者保证未来一年的公司业绩增长达到多少,或者分红将达到多少,而股改之后,作出这样承诺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指出,在解决股权分置前,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们并不关心公司二级市场股价,而流通股股东只能追逐价格涨落的资本利得。解决股权分置后,所有股份皆流通,市场股价成为现在的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大股东利用非流通地位损害公司治理结构的行为失去了屏障。

    "股改并不能直接提升上市公司的业绩,但是可以提升上市公司增长业绩的动力。了解企业的人都知道,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多重要。"上海一家本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这样说。

    与股改相伴而生的,还有一系列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措施,比如,清理大股东占款,推出高管激励制度等。"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治理结构科学了,证券市场的吸引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张思维说。

    改变市场运作机制

    促进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市场创新,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也正在因股改而改变。

    "证券市场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在股权分置的市场上,这一功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为上市公司的大量股权不能流通,价值得不到体现,在成熟市场上被广泛运用的兼并收购的通道没有打通,资源很难向优势企业集聚。"李迅雷说。

    股改为证券市场带来了兼并重组的契机,这已成为业内共识:只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真正能够流通并体现价值时,换股收购等手段才能大行其道。

    虽然由于"锁一爬二"的限制,G股公司正式的兼并大潮还未真正展开,但暗潮已然开始涌动。业内人士透露,多家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早已对并购跃跃欲试,届时,证券市场的活力将再次得到充分展现。

    今年年初,外资战略投资A股的政策出台,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完成股改,变成了外资战略投资的前置条件。

    "可以说,没有股改,我们不可能这么快获得投资A股的准入许可。"Winson,一家外资产业基金的负责人说。

    除了美元,股改给证券市场带来的还有权证。在宝钢率先在股改中引入权证方案之后,新钢钒、上海机场、白云机场等公司纷纷推出了各式权证,使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创新永远是证券市场不竭的动力,股改则为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国泰君安衍生品开发部有关人士表示。

    增强证券市场吸引力

    一年前,市场还在为全流通而恐惧;一年后,股改成为提升证券市场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股改改变了市场的估值眼光和预期。恐惧的根本是对全流通带来的扩容压力的担忧;而股改引入的对价机制和对非流通股的限售规定,则使全流通变成了重新考量上市公司价值的机会。

    "假设平均对价为10送3股,股市的总体市盈率将下降30%,在经过前几年的挤泡沫之后,这样的估值水平足以让理性投资者怦然心动。"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而"锁一爬二"的规定,则使扩容压力显得较为平和。"市场并不是害怕扩容,而是害怕没有征兆和预期的扩容。如果股票有价值,扩容预期又很明朗,这对市场是机会而不是压力。"这位基金经理说。

    事实上,一年来,各类投资者的入市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保险资金、社保基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入市金额不断增加,股市投资者的多元化结构正在形成。

    在股改的推动下,股市的表现扭转了4年多来的下跌局面,上证综指从1000点左右上涨了30%,机构对后市的看法总体仍保持乐观,股市已经走出泥沼。

一年之间 变化万千------本报记录的股市巨变

    中国证券市场,因股改而巨变。只要将去年此时与今年此时的《上海证券报》略作对比,证券市场变化之大便历历在目。

    制度变革:从进展艰难到顺利推进

    自从《证券法》颁布以来,中国股市的发行、定价、上市、交易、退市和监管制度都已经基本市场化、规范化了。然而作为这些改革的内核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改革,并没有多大进展。

    ------《转折之年的历史使命》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24日

    随着股改公司市值的顺利过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将迎来一个新局面,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条件已经形成,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约束功能即将恢复。

    ------《股改公司总市值过半了》上海证券报2006年2月27日

    上市公司质量:从一股独大到回馈股东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呈现‘一股独大’。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标本兼治》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23日

    从现金分红指标来看,G股公司大大优于已公布年报公司的平均水平。

    ------《G股最会赚钱》上海证券报2006年2月14日

    市场表现:从不断下跌到赚钱效应

    统计显示,自3月15日至今(3月31日),沪深A股流通市值损失1152.82亿元,平均每个交易日要流失96.06亿元。

    ------《A股投资者12天日均损失96亿》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31日

    股改赚钱效应再度显现,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新G股一度填满权,股改增厚流通股东的股改收益预期开始强烈起来;二是公布股改对价方案复牌的个股均有不俗的走势。如此走势,意味着股改的赚钱效应已开始扩散。

    ------《喜新不厌旧 股改赚钱效应扩散》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24日

    投资者心态:从缺乏信心到踊跃入市

    现在的股市不但处于一个下跌的惯性中,而且还陷入了一种下跌的麻木里。市场危局的根本在于二元股权割裂现象的存在。

    ------《机构在等待,等待新的增长前景》上海证券报 2005年3月26日

    中登公司的统计显示,2月份自然人、一般机构、QFII的新增开户量再次逼近高位。

    ------《QFII民间资金接走400亿抛单》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23日

[记者观察] "新老划断"将是一个过程


    减少对市场冲击 保证市场稳定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股改公司市值占比的节节攀升,市场对"新老划断"何时"断"的问题日益关注。但日前有关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考虑不把新老划断作为一个时点,而是作为一个过程,以尽量减少新老划断对市场的冲击,保证市场稳定。

    "新老划断"自提出的那天起,就一把揪住了市场的心,同时也成了管理层的一大烦恼。尽管经济学家对于恢复融资功能的呼声不断,但是,面对一听"新老划断"就应声而落的市场,身处夹缝之中的管理层只能一次次声明:没有时间表。

    "正是因为新老划断被市场看成了一个时间点,这就使它成了一个信号,即扩容的信号,因此也就带来了市场‘闻新老划断色变’的影响。"该权威人士分析指出。

    把新老划断作为一个时点不符合股改必须以市场稳定为前提这一基本原则

    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如果将新老划断作为一个时间点的话,必然导致市场各方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时点一旦到了的话,就会对市场产生一个比较大的震荡。所以,把新老划断作为一个时点并不是最佳方式,也不符合股改必须以市场稳定为前提这一基本原则。如果作为一个过程的话,将能分散"扩容恐惧症"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而事实上,"新老划断"确实也不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而是解决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性问题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然,不管是作为点,还是作为过程,都应该在市场条件成熟并允许的前提下尽快予以启动",该权威人士称,只有早日"新老划断"恢复融资功能,有了流动的活水,市场才能恢复生机。对于这一点,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早在今年年初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已提出,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尽快推出包括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证券交易融资业务,证券衍生品管理等方面的配套规章。要推出全流通运行机制下的多样化、证券发行制度。

    所谓的择机"新老划断",可以理解为只有市场稳定才可以发新股

    据统计,股改从去年四月底开始进行以来,沪深两地交易所已经做完和公布方案的股改公司市值占比超过了60%,公司家数占比也超过了50%,已达到有关专家所说的"新老划断"的标准。期间,管理层也多次公开表示,伴随股改的推进,股市将择机"新老划断"重启IPO。然而,对于"新老划断"至今仍未有明确说法。

    对此,权威人士表示,这是因为管理层此前已经给出了新老划断的条件,即股改进程、市场预期和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完成。而所谓的择机"新老划断",可以理解为只有市场稳定才可以发新股。

    "新老划断"不等于发行机制改革,而且目前已完成股改的G股并未过半,这种情况也不能马上进行"新老划断"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称,可见问题的症结不是出在时间表,也和市值占比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发行机制没有出现由核准制向其他机制转变的重大突破,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恢复融资问题,恐怕还是原来那句"新股新办法,老股老办法"的话比较恰如其分。同样,未来的发行机制改革即使能给"新老划断"带来新意,但是,发行机制改革的完成,与"占总市值近60%-70%的几百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时机也并不能重合,"新老划断"不等于发行机制改革。此外,目前已完成股改的G股并未过半,市场大部分还是不流通,这种情况也不能马上进行"新老划断"。

    总之,"新老划断"是一项系统工程,使一个机制转变和机制创新的过程。市场不必对"新老划断"畏之若洪水猛兽,如果根据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市场承受程度三度统一的原则相机恢复融资功能,"新老划断"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发令枪一响的大"开闸"形式。

    很难想象,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东方航空这样的公司没有股改,我们就能说股改已经成功,可以进行"新老划断";更难想象,在股改市值占比超过六成,但股改公司绝对数量却仍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轻率地用"新老划断"将那些数量不菲的公司作"边缘化"处理。这样的股改是违背改革者初衷的。

    股改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利用股改解决出资人与管理人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事实上,证券市场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利用股改解决出资人与管理人利益不一致的问题,让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能够"同舟共济",从而增强资本市场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做大做强上市公司。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改革者希望看到的是所有上市公司都能参与股改,而不是因为改革遇到了困难就轻易放弃。毕竟放弃一家公司,就抛弃了一批投资者。

逾七成省份股改市值过半


    央企领衔二十六批股改公司

    随着第26批股改公司出炉,迄今为止,股改公司的总数已经升至768家,占沪深全部公司总数比例为57.02%;股改总市值达到23472亿元,占沪深公司总市值比例为63.50%。

    本周沪市主要有中原高速、宝硕股份、华微电子等31家公司进入股改程序;深市则有燕京啤酒、云南白药等10家公司进入股改程序。

    从股改市值分布情况来看,目前已有逾七成的省份股改市值过半。山西、内蒙古股改市值占比已经超过90%,在各省中名列前茅;青海、黑龙江则相对落后,股改市值占比低于30%。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较大的省份中,广东股改市值占比已达到85.95%,上海目前也达到71.25%,北京股改市值占比为41.06%。

    从股改公司家数分布情况来看,目前股改公司家数过半的已有20个省份。内蒙古、山西两省未股改公司家数分别仅剩下3家和4家,两省有望率先实现辖区内公司全部股改。股改公司家数占比相对靠前的还有北京、广东等。

    沪深证券交易所今日确定进入第26批股改公司名单的41家公司中,央属企业共11家,均为沪市公司,占到沪市本批股改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

    41家公司中,大市值公司仍然占据一定比例。其中中原高速市值为64.05亿元,居本批沪市股改公司之首;其他市值超过30亿元的沪市公司还有金地集团、安阳钢铁。属于深市市值前100名的公司有3家,分别为云南白药、燕京啤酒、云铝股份。(上海证券报 叶展)

 

上一篇文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之辩
下一篇文章:各部委敲定今年改革主攻方向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12]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8]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51]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5]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4]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7]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1]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91]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2]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