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财经要闻 >> [专题]财经新闻 >> 正文
权威人士:三大原因推高国储糖         
权威人士:三大原因推高国储糖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news.xinhuanet.com | 点击数:788 | 更新时间:2006-1-12 | 文章录入:admin2 ]
2006年度国储糖第一次竞拍于本月5日通过华商储备中心进行,竞拍价格出乎各方意料,创下了最高价为每吨4640元,最低价为每吨4490元,平均竞拍价格为每吨4557.9元的纪录。

    为什么国储糖拍卖会背离其调控的初衷,越拍糖价反而越高?一位权威人士昨日在中国国际期货举办的"糖业高峰论坛"上直陈其弊,认为三大原因造成这一结果,提出应该对国储糖拍卖决策机制进行反思。

  六部门联席制度易误决策时机

    国储糖拍卖的决策是由包括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仓储协会和华商储备中心等6部门联席决定。6部门联席制度是决定国储糖入出库最基本的制度,它决定了国储糖拍卖或吸储的时机、地点、价位等关键因素。联席制度的优点是,讨论意见比较充分、全面,但缺点也很明显,部门众多,且部门利益各异,讨论起来很繁琐,可能拖延了决策的最佳时机。

    由此制度衍生出来的"卫生间现象"更需要杜绝。国储糖的出入库决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参加会议的同志跑到卫生间通过电话泄漏会场消息。"令人惊诧的是,会议还没有结束,外面便来电话过问相关情况,"这位人士认为,会议中的信息会对白糖市场影响巨大,尤其白糖期货上市后,国储糖出入库决策过程必须保密。

  拍卖地点"不公平"

    国储糖拍卖更多地落入少数单位手中,并没有有效增加白糖供给。

    这位人士估计,本月5日所拍卖的国储糖75%进入了糖厂的仓库内,没有进入国内市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糖厂仓库内拍卖,这意味着糖厂可以省去运费,可以有更多的定价话语权,甚至糖厂可以掌握加工调度。"?显然,在糖厂仓库拍卖不利于白糖有效增加市场供给。

  储备规模太小

    我国制定的国储糖规模在160多万吨左右,实际储备规模很多时候无法到达这个数字。储备糖的规模太小,以至于无法调控国内市场的波动,比如本月5号拍卖的9.2万吨原糖并不能平息市场波动,反而会造成国储糖越拍越高。

上一篇文章:外贸顺差新高背后:汇改成效显现热钱流入放缓
下一篇文章:中国会展行业发起联合行动保护知识产权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1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93]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55]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8]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6]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7]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1]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4000]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3]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