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是是非非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是是非非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11-04/000001354520.html | 点击数:826 | 更新时间:2005-11-7 | 文章录入:admin6 ]

    在中外资皆大欢喜的合作屡屡发生的同时,人们对中国金融安全的担忧也开始增多

    在中资银行未来发展中,外资股份的提高和国有股份的逐步退出,都是大势所趋。而影响中外资在银行体系中势力平衡的另一个关键,就是社会资本的介入。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高潮乍现。

    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中资银行中外方股东的名单从原先屈指可数的几个膨胀为一串,不仅包括了汇丰、花旗、渣打等国际银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有美国新桥集团等投资公司,连通用电气也通过旗下的金融公司来收购中资银行的股权。

  境外投资者蜂拥而至,不仅带来了巨额资本,也带来了国际经验和人才。然而,在这种皆大欢喜的合作屡屡发生的同时,人们对中国金融安全的担忧也开始增多。

  是是非非,取决于我们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幅度,也取决于对内资的开放能否同步提速。

  大门迅速打开

  引入境外投资者,在中国金融界也许并不新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沪上的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就有外资股东的身影。真正让业界感到震惊的是:外资入股这种过去零星出现的新闻,突然间成为大大小小中资银行的共同选择。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在沪披露: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如果时间倒回到2004年初,不难发现,当时只有少数几家境外投资者,而且仅仅是在几家股份制小银行中持有少量股份,完全是“点缀的角色”。

  更令人注目的是外资入股的广度和深度。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从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交通银行,到已经成功上市的民生银行、华夏银行,都成为外资争抢的焦点。就连还不能跨地区开展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是“兵家必争”。事实上,在目前中国任何一个层面的银行改制方案中,都隐约可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计划。

  引入外资,已经成为中资银行改制中最时髦的选择。

  外资动机何在

  国际金融界权威、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歌德哈特,日前在沪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中国银行业吸引外资的动机不难理解,但外资银行为何要花巨资去成为中资银行中的一个小股东?

  的确,按照目前的规定,在一家中资银行中,单一境外股东的比重不能超过20%,而外资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25%。受这一政策限制,外资很难在中资银行中拥有绝对的发言权。但是,就是这种小股东地位,已经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超过150亿元的巨额投资。

    外资动机何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转移有关。在中国金融业开放之初,外资银行主要是在中国扩张网点。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年之后,尽管外资银行还在尽可能地加速圈地,但其网点数量与中资银行依然无法同日而语———在华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总资产,目前仅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人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指出,近几年外国银行认识到,在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中,建立自己完整的网络和客户体系是比较漫长和困难的,就开始注重于与中国的银行建立合资或战略伙伴关系;还有的银行瞄准中等规模或以下的银行,其实有些银行的运行质量和目前财务状况并不好。

  当然,这股外资争购中资银行股份的高潮,也反映出一种不一定理性的投资冲动。一位外资银行高层曾表示,“这扇门关了很久,突然间开了一点缝,当然要快点进,就怕什么时候这扇门又关上了。”

  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是把“宝”押在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上。而且,在一些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协议中,也有政策放松后外资可提高股比的条款。事实上,在现有的政策范围内,外资已经有望在一些小银行中拥有相对控股地位,比如美国新桥集团已经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

  争论如影随形

  外资大举介入,对中国金融业究竟是喜是忧?

  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各大中资商业银行,都在各个场合对引入境外投资者表达了明确的支持态度。引进外资的好处似乎很明显:最直接的好处当然是巨额资金的引入,直接解决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问题。刘明康日前在上海表示,引入外资,使过去连年动用国内资源为国有银行减负的做法成为历史。而间接的好处就更多,包括可以引入外资银行在风险管理、信用卡、零售银行等业务方面的成功经验。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争议的声音。外资的迅猛介入,已经引发了许多人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安全性的担忧。尽管在国际上,至今并未出现因外资入股银行体系而危及一国经济安全的先例。尽管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绝大多数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一员,但对于作为国民经济运行核心的银行业是否适宜全面开放,依然是众说纷纭。有人担心,外资如此迅猛的介入,可能会使中国失去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权,进而影响经济安全。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前天在一个论坛上指出,如果对境外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机构数量不设上限,那么不排除我国银行体系将来被外资控制的可能,从而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和民族金融业的发展。

  呼唤国民待遇

  是是非非的背后,是关于中国何时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一场博弈。

  按照现有政策,外资只能在股权相当分散的几家小银行中获得相对控股的地位,从整体上说中国不可能失去对银行的控制权。目前,外资银行纷纷希望中国能在短期内放松股比限制,并最终取消这一限制。市场上也一直有传闻,这一比例将很快得到提高。

  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本月2日表示,中国在加入WTO时没有在外资入股比例方面进行陈述,目前的做法仍是延续原有的规定。从这一说法看,外资持股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待时日。而唐双宁前天明确表示,一家战略投资者入股同质银行不能超过两家,而且从国家利益看,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

  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化外资入股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除此之外,另一股力量的发展也可以起到化解这一风险的效果,即国内的社会资本。在“十一五”规划建议稿中,已经明确提出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银行业。然而不难发现,目前银行业中的社会资本依然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扩张,在这一轮中资银行的引资浪潮中,几乎没有社会资本的身影。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本没有投资银行业的热情,长三角民间金融的活跃就是最好的证明。社会资本在收购中资银行股份中的暂时缺位,只能说明他们没有得到与境外投资者同等的机会,或者说他们的实力还难以与跨国投资者抗衡。

  在中资银行未来发展中,外资股份的提高和国有股份的逐步退出,都是大势所趋。而影响中外资在银行体系中势力平衡的另一个关键,就是社会资本的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之前,中国银行业对内开放的问题,其实更为急迫。(记者 陈春艳)
中国证券报

上一篇文章:软件外包软件企业突围之路
下一篇文章: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竞争时代即将到来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软件外包软件企业突围之路…[752]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