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瑞祥产权-官方网站 >> 文章频道 >> 资料中心 >> 行业资料 >> 正文
中国手机产业是个"光棍产业"         
中国手机产业是个"光棍产业"
[ 作者:佚名 | 转贴自:http://news1.jrj.com.cn/news/2005-09-28/000001327506.html | 点击数:1226 | 更新时间:2005-9-29 | 文章录入:admin6 ]

    日前,本土手机企业纷纷上交红卷,整体性亏损已成定局。

    TCL通讯(2618.HK)发布半年报,称其上半年亏损8.53亿港元,主要原因是手机业务出现巨额亏损。夏新电子(600057)发布的上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出现了5757万元的亏损。康佳200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手机业务共实现销售收入8.88亿元,同比下降57.35%,并出现亏损,此外,其他主流的本土手机企业也同样报出巨亏的消息。这种整体性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水货手机吗?是阶段性季节问题吗?从现实的竞争状况看这些原因都不对,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仍是产业的技术无根性问题。

  中国手机目前在应用技术方面有非常大的欠缺。很突出的一点是企业的研发与外围社会的总体研发割裂,外围技术系统与企业的对接没有完成。另外,企业内的技术体系基本处在一个对外来新技术的翻译阶段,模仿性的创新都不够。在新技术的投资方面仍然沿着原来行政资源的分配模式,怎样让市场需要的技术找到充足的社会资金去孵化,显然不是个计划性的问题,它应该增加机制性的设计。而现有资金、技术以及企业的产品商业化的每一个大环节都处在磨合过程中。坦白讲,中国的手机产业仍然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光棍产业”。

    全球电子技术的更新比以往任何时候的速度都要快,所以目前产品价格降低的驱动力量不是单一地依靠规模效应带来的作用,更大因素是新技术出现而对相对旧有技术的技术性的贬值。我们会看到,今天市场上任何一种消费电子的价格趋势都像一部没有任何障碍往下滑动的扶梯,而厂家就是站在下滑扶梯上像上楼的人,如果速度太慢,扶梯不但不会把你送到楼上反而会把你送到楼下去。如果速度与扶梯的速度一样的话,你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永远完不成自己上楼的目标,而如果你的速度极大地超越了扶梯下滑的速度,你就可以通过下滑的扶梯上楼。

  拥有比扶梯更快的速度实际上意味着厂家拥有比整个行业厂家的平均速度更快的速度,那么怎样才可能拥有比下滑的扶梯更快的速度呢?企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快速的技术更新能力,二是适应这种技术更新所必须的产品更新以及这些产品商业化的组织效率。

  要具备第一个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创造具有竞争力新产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一个企业自身强大的研发系统,以及由这个系统所关联的企业外的(现在通常是指全球范围)、能整合到自己组织系统的技术资源。因为在真实的市场中能快速变换出新的产品不是靠戏法与魔术,必须具备强大的后台创作“新菜”的系统。第二个能力是企业的组织系统必须能具备快速“上菜”的能力。

  从手机行业的现状看,中国的手机企业显然不具备第一个能力,没有自己的研发体系,而所谓系统的产品创新都是在买别人的“散菜”回来自己“凉拌沙拉”,技术的出售方是不会把自己的拿手后料卖给我们的,所以说所谓的中国本土手机行业仅仅拥有拌凉菜的小菜贩,自己没有厨房。从第二点来看中国的手机企业仍然没有建立起自己应对技术快速变动的新型企业组织形态,亏损企业巨高的库存量已经证明了我们的组织运营能力欠缺。

  快速的技术更新变换节奏不应该被单纯地看做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组织形态的进化,因为技术的快速更新可以加速组织效率的提高,从而让组织更加适应这种竞争格局的竞争。中国手机企业因为缺乏技术的快速更新能力,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企业快速运营型企业组织的发育,而这种组织形态又极容易为企业创造库存,而这种库存反过来又抑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从目前行业亏损的状况看,中国的手机企业就处在这样一个两难境地。财务报表上黑洞是个数字结果,而把这个结果转换到形象的市场上就是身背巨大的包袱、满脸大汗、步履蹒跚在跑道上竞赛的人,这种行业的惨状确实发人深省。

  中国手机欢畅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手机市场其实根本没有实质性的竞争,中国企业靠自己的价格优势在处女地市场上填空,而外资企业守护住高端。两种企业都在各自的适合自己水性的水域中畅游圈地。当空格都被填满的时候,我们发现便宜的手机也救不了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原来依靠的低价格生产要素价格模式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低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不是由这些要素的价格决定的,而是后面的技术与管理等组织变量来决定的,谁掌握技术与管理等变量反过来谁就能掌握低价格的生产要素优势,所以说一个经济体的真正成长应该是技术与管理的成长,而不是肌体变胖。中国手机行业的整体性亏损实际上是让我们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上,如果本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解决不了,所谓的生产要素价格优势只会在别人的手里。(罗清启)
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文章:是谁绊住了中国汽车金融跨越的脚步?
下一篇文章:配额压抑纺织品买家"胃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开祥股份十届三次监事会决…[6708]
· 开祥股份2023年度股东大会…[6785]
· 开祥股份2023年年度报告[7948]
· 开祥股份召开23年度股东大…[7953]
· 开祥股份十届二次董事会决…[7862]
 
· 上合组织会议举行期间休市…[2886]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认购截止…[4545]
· 开祥股份股东借款方案实施…[5400]
· 开祥股份临时股东大会决议…[3988]
· 开祥股份关于信原实业受让…[3491]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